革命“投名状”:大清高官端方为何被乱刀砍死

30.11.2015  18:00

端方(前排中间深色大衣者)在美国考察宪政(1905年)。图片来自作者私家收藏

  1911年11月27日,资州城还笼罩在黎明前的黑暗当中。

  端方的行辕中已是一片喧哗。这位省部级高官如今还兼着鄂军的前敌总指挥,却被自己麾下的官兵从被窝中拖了出来,推到侧屋,说是要借他的房间开个会。

  士兵们在统帅的房间中翻箱倒柜,却怎么也找不到他们需要的东西:银子。于是举枪要杀端方。此时,鄂军三十一标标统(团长)曾广大出面制止,说:“端某非诳人者,彼欲行即听其行,何必杀,如赞成者举手。”官兵们表决,举手者极少数,多数赞同杀了端方。

  曾广大还要再劝,士兵们已经开始躁动,说曾广大“有异志,当先杀之”。无奈之下,曾广大大哭而出。

  众人于是将端方带到行馆大门边的一个小屋内,乱刀砍死。端方的弟弟端锦也在军中,被绑了来,他大声痛骂,不肯下跪,也被乱刀砍死。

  士兵们将两人的首级砍下。曾广大准备殓尸,被士兵们阻止。他们找来了一个能密封的木桶,盛满了煤油,将端方的首级浸泡其中,派人飞马送往武昌。

  那里,新生的革命政权正需要这样的投名状……

  “母病故

  武昌暴动的消息早已传得沸沸扬扬,却一直没收到“母病故”的电报,“革命同志们”决心杀掉端方,“以明心迹”……

  端方之死,是四川保路运动乃至整个辛亥革命的一个新高潮。端方也成为在辛亥革命中少数被杀的政府高官中的第一人。

  士兵们杀害端方的理由很简单:钱。当时,四川全省糜烂,而部队的根据地武昌也已发生暴动,端方的部队被阻在资州,进退两难,军饷无继,军心不稳。端方通过多方努力,从成都的银行中借到了4万两,并且张榜公布,军心才稍微安定。但左等右等,银子还是没送来,失去耐性的士兵们发生了骚动,于是,端方被杀。而就在端方首级被送往武昌当“投名状”的第二天,4万两银子就到达了军中。

  这一图财害命的版本,记录得最为详细的,就是“梁溪坐观老人”(张祖翼)的《清代野记》,此外,包括上海《字林西报》等国内中英文媒体,及美国《纽约时报》等国际媒体,都纷纷采信此种解释,并感慨于一代改革者死于贪财的军士之手。

  当然,另外一种版本只涉及革命意识的坚定性,而无关金钱与利益。根据“辛亥首义同志会”主编的《辛亥首义史迹》(1946年版)的描述,那位“革命意识”十分薄弱的团长曾广大,其实“是富有革命理想的”,一般官长士兵都与革命“声气相通。

  这些“革命同志们”积极准备在武昌暴动,没想到四川保路运动发展迅猛,成了武装暴动,大清政府便下令端方带领鄂军开赴四川,进行“剿抚”,这令军中密谋者们措手不及。于是,就相约分头起事。武昌暴动如果失败,则给前线发电“母病愈”;如果成功有望,就发电“母病危”;而如果完全得手,电文就是“母病故”。显然,他们都希望得到“母病故”的消息。

  军队随着端方到了夔州(万县),听到了武昌暴动的消息,“革命同志们”就开始抗命不前。端方自然是大做思想政治工作,“甜蜜异常”:“许每人发银质奖牌一面,五品军功札子(委任状)一件”,加上圣旨嘉奖,但“革命同志们”“不为所动”。到达重庆后,“革命同志们”商议起事时机,认为大军尚未集结,再隐忍一段时间。等到了资州,大军云集,而武昌暴动的消息早已传得沸沸扬扬,却一直没收到“母病故”的电报,于是,认为一定是端方截留了电报。其实,此时电讯到处中断,连端方本人也很难收到电报。

  “革命同志们”一合计,决心动手,否则进入四川后,“川省同志不明真相,恐起反抗,必须杀掉端方,响应武汉,以明心迹”——也就是说,端方的脑袋就成为“以明心迹”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