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男:大学“恋爱课”,得看轻重

22.09.2015  10:18

  2015新学年首周,天津大学学生们拿到手的选课手册中赫然列着一门《恋爱学理论与实践》课程。开课单位是校团委,两个学分,将于寒假过后的下学期开课,累计32个学时。实践部分是包括社交礼仪培训与恋爱沙龙实践,使同学们“学以致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待人接物的能力,同时,“将课程里面习得的知识学以致用,交到了一个好的对象,可以酌情给满分。当然,前提是课程的内容一定需要好好修完。”(9月20日中青在线)

  在中国校园,似乎“恋爱”就是禁忌。自上学以来,父母管、老师查,唯恐学生早恋。当然,大学恋爱已经不算是早恋,但长期以来严格的“防早恋”管理,却极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两个极端:盲目恋爱或者不会与异性相处。

  如今,“恋爱”作为一门课程提上了高校“课程表”,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的消息,这不仅是对中国式教育的突破,更是提高了高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待人接物的能力。既提升了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又获得了心仪对象,不得不说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难怪网友直呼“得课如此,复何求哉”。然而,“恋爱课”既应看“”,也应看“”。

  一方面,作为一项新的突破,应看“”恋爱课的实际意义。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应仔细研究“恋爱课”的教学方式,注重实际意义,保证课程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此,才能体现选修课的辅助指导作用,才能促进高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能有利于“恋爱课”在其他高校的推行。其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而不是采用“授课”的方式,这都是一种好的尝试。

  另一方面,也应看“”恋爱课。不应本末倒置,把“交到了一个好对象”作为唯一评分标准。毕竟,感情之事,不能仅靠技巧,更要靠真心。若因“交到了好对象”而给“满分”,难免会把学生带入误区。毕竟,“恋爱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若给恋爱带上“修学分”的枷锁,难免沦为“牺牲品”。这不仅失去了恋爱课的本来意义,反而成为恋爱路上的“绊脚石”。

  正确看待“恋爱课”,把它看作一个平台,一种方式,甚至是一位“导师”,而不是一个标准,一份模版,甚至是一把“枷锁”。指导大学生待人接物,甚至找到一份好的爱情,但也不可盲目依赖,毕竟,没有一份爱情,是通过技巧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