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印:买学区房“心理暗示”而已?

02.06.2015  10:30

  因为接近小学报名日,学区房自然被及家长们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厦门,高昂的学区房房价,也让不少“虎妈”或“狼爸”们买房时很头痛(5月29日东南网);女子在儿子六七月时考虑买学区房,为看房不上班(05月31日现代快报)……凡加入抢购学区房大军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只要一拥有学区房,就马上能送给孩子一个美好未来。

  其实,事实并不尽然,在明眼人看来,虽然钱花出去了,重点学校也上了,但这并不代表孩子就能考上好的大学,就能接近成功了。对此,北京四中校长,全国政协委员刘长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家长追逐学区房完全没有必要,过于盲目。我每次给别人上课都会现场做问卷调查,数据证明人后来的发展和你上不上重点小学、重点初中没有任何相关性。学区房热也来自一些商业机构、学校的炒作。”他认为学区房热,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把现在的社会看得过于竞争化,中国人太喜欢把同一个性质的东西做比较。”“读什么学校,其实远不如家庭教育重要。好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校对他的影响”,“现在的家长把过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上,而忽略了他们在孩子身边担负的角色,他们其实应该在人格和精神上成为孩子的榜样和楷模。

  “喜欢把同一个性质的东西做比较”,不仅是“虎妈”、“狼爸”在买房时很头痛的“病灶”,更是虚荣心所致;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上,而忽略了他们在孩子身边担负的角色“,不仅是家庭教育的误区,不惜重金抢购学区房,所求的更是一种“心理暗示”。

  我们承认校际之间存在差距,但笔者认为,这种“差距”更多来自环境对人心理的暗示,既环境改造人,也是我们通常说的“入乡随俗”,比如,同样一位老师,和同样一位学生,在“名校”和一般学校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心理暗示的自我约束功能起了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曾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他们先找到了一个学校,然后从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体学生的名单。在经过抽样后,他们向学校提供了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他们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这就是“期待效应”,也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校际之间存在的差距不可能很快取消,但政府正在努力通过与名校共建、教师轮岗等方式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能力。也就是说,“名校效应”正在进一步扩大,它定会以自己的魅力“暗示”更多的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说实在的,求亲戚告朋友,不惜血本抢购学区房求“心理暗示”,与其将教育孩子的问题,“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上”,不如担负起在孩子身边的角色;与其抱着“再卖也不舍本”的心态购买学区房,也需关注教育均衡发展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