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学生手握8项发明专利 让陇西民歌在90后中唱响

02.02.2015  13:43

  本报讯 李彩艳、江南都市报记者廖济堂、实习生付慧敏报道:2月1日,记者了解到,2014年度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结果已经揭晓。华东交通大学电气学院2011级学生张海龙等10名大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

  江西大学生成全国“自强之星标兵”

  记者了解到,2014年度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举办,从爱国奉献、道德弘扬、科技创新、自立创业、志愿公益、身残志坚等不同角度,寻访为实现梦想自立自强、努力拼搏的当代大学生典型,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实现中国梦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身边榜样。

  2014年度自强之星活动报名人数达到10746人,覆盖了全国32个省级单位的高校。最终,获得201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的10名大学生是:清华大学王世栋、东南大学许德旺、海南大学何美丹、四川大学范云鹤、桂林理工大学甘书杰、华东交通大学张海龙、安徽师范大学古孜里努尔·艾尼瓦尔、山东师范大学张九童、天津科技大学王汝华、厦门大学孙妍珊。

  校园发明家手握8项专利

  张海龙是华东交通大学有名的校园发明家,至今他已经手握8项专利。其中实用新型专利7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已进入实审阶段。

  张海龙总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常人所忽视的细节。当看到新闻报道,多个城市内涝导致车毁人亡时,他就想设计一种让车可在水中行驶,及时定位,方便救援的装置,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于是他发明了“带水情自救装置的汽车”。

  为了解决摩托车平衡性较差引发交通事故的问题,他设计了保护驾驶员安全的“摩托车安全衣”。他通过近一年对传统后视镜盲区进行理论分析与计算,成功研制出专利“可扫除盲区多角度调节的后视镜”,制成原型机,装机运行效果良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传统汽车后视镜盲区。

  让陇西民歌在90后中唱响

  在许多人看来,待在实验室潜心钻研的人大多都不善言谈,生活单调。但张海龙却与众不同,尽管他是一名理科生,却十分擅长绘画和曲艺。

  张海龙的老家在甘肃省陇西县,18岁时,他就成了县曲艺家协会年龄最小的会员。每逢假期,他便跟随曲艺家协会演出。后来,他又自学了二胡、笛子、传统鼓等乐器。他还用自己攒下的零花钱买乐器,组织同龄人向老一辈的艺人学习。他家里也成了大家排练演出的场地,只要假期他在家中,你一定会听到悠扬的陇西民歌。如今,他已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陇西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青少年候选人。

  张海龙说,他还会发明更多“小玩意”,解决人们生活中可能碰到的不便,他也想让陇西民歌在90后的年轻人中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