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发:须正视屏蔽“完美世界”背后的缺憾
当妈妈的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因为担心5岁的儿子受到不好的影响,一位“海归妈妈”对社会负面信息“严防死守”,连家里的有线电视也停了,至今已有一年。(3月13日《武汉晚报》)
当妈妈的毅然停掉电视,试图屏蔽负面新闻,这种作法可谓用心良苦。自己不看电视既是做出牺牲,也体现了一种母爱,而且对探讨家庭教育也有着积极意义。这种作法其实是在延续“孟母三迁”的故事,本质上还是在为儿子选择营造一个完美合适的教育环境,这无疑是可取的。
对一个5岁的孩子,不让他看到些少儿不宜的暴力血腥镜头是完全很有必要的,但单纯在家庭屏蔽电视也很有限。除了家庭电视,一些外界也会有不少类似的负面情绪的信息,作母亲的又该如何应对?可说是防不胜防啊。
而且,把儿子关在家里或一个小天地里,在孩子享受到童话世界的同时会不会失去更多的东西。比如好奇心、野性、童年快乐、沟通交际能力等等。新闻中提到由于孙女士态度坚决,儿子只能偶尔出门时眼巴巴地从窗户盯着邻居家电视。老师也反映孩子很乖很听话,不像其他男生那样爱打爱闹,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看到死猫就吓到哭……这些表现是不是“屏蔽教育”带来的“后遗症”。
对孩子的教育最好的方式是顺其自然,就是家长老师的积极干预也最好是很“自然”的,恰如其分的,生动活泼的,孩子喜闻乐见的。如果带有强迫与绑架的性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即时表面看起来很“成功”,其实也是天生缺乏“营养”。什么都“屏蔽”掉的话,得到单纯“完美”的同时也得到了单调枯燥和“隔膜”。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现实世界是纷繁多彩和残酷的,作爸爸的观点也有道理,世界并不是原来想象中的那样完美,毕竟我们不能总是生活在童话里。有些“负面”信息对孩子也是一种教益,让孩子接触一些也无妨,只不过得用适合孩子的方式教给感知罢了。如果把妈妈的“屏蔽教育”理念和爸爸的“现实教育”理念结合起来教育孩子,就是真正的“完美”教育。“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都要教给孩子,都是孩子所需要的。
说到底,妈妈的“屏蔽教育”法是一种现实“苦逼”的产物。作为育人环境,全社会都该反思如何营造。比如电视要净化荧屏,网站要控制黄色暴力游戏视屏和小说。一些刊物的把关,还有成人行为举止的不雅示范等等,这些才是最大的缺憾。要知道,这位“海归妈妈”守得主自己的家,却受不住整个社会。不难预知:随着儿子的不断长大,她“屏蔽”的阵地也将面临着全线崩溃。与其这样孤军奋战,倒不如教会儿子正确看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