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会经商 曾经做过地产商 商铺只租不卖

14.10.2014  13:54

  明末清初有三位大师: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论学问,顾、黄、王并驾齐驱,平分秋色。讲能力,黄宗羲和王夫之就远不如顾炎武了。

  我说的能力,指的是挣钱的能力。

  顾炎武最能挣钱,也最富有传奇色彩。金庸先生的武侠巨著《鹿鼎记》里提到过他,说他是当世大儒,明朝亡国以后,他老人家奔走各地,联络天下豪杰,一心一意谋划着反清复明,江湖义士非常敬重,联名推举他做“锄奸盟”的总军师,跟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平起平坐……锄奸盟总军师那段自然是金庸虚构,别的部分还是相当写实的,顾炎武确实毕生致力于反清复明大业,他的足迹确实踏遍了全国各地。

  顾炎武奔走各地,一半是为了联合反清势力,另一半也是为了打理他的商业帝国。《清史稿》上有他的传记:“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开拓一片生意,杀出一条财路出来(所至辄小试之)。譬如说到了东北长白山,他是农场主;到了山西雁门关,他又成了养殖家。“累致千金”,意思是说他发大财发了好多次。

  梁启超先生考证顾炎武生平,认为顾老夫子的生意绝不仅限于《清史稿》上说的搞农场和搞养殖,他还搞过金融,搞过地产。据梁启超说,顾炎武在山西开过票号,首创票号经营规则,后来山西票号之所以能够红遍全国,关键是顾炎武的功劳。

  我读过顾炎武的诗文,没找到有关山西票号的记录,却找到了他做地产商的记载。他的经营模式是这样的:先把钱贷给那些愿意用地皮做抵押的借款人,借款人只要不能如期还本付息,他就把地皮收归己有,在上面开发商铺,开发成功,统统租出去,只租不卖。

  清朝初年有很多像顾炎武这样的义士,坚决不食周粟,也就是不做清朝的官。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挣清朝的钱:顾炎武的朋友傅青主开了药店,另一个朋友吕留良则做起出版生意。我的意思是说,你只有经济独立,才能人格独立,想坚持清高,就必须得有清高的本事,否则只能像伯夷、叔齐那样饿死在首阳山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