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地震应急预案》修订 人员密集场所应设应急疏散通道

01.12.2014  14:13

  本报讯 新法制报首席记者朱叶 记者周浔报道:记者日前获悉,南昌市对2007年出台的《南昌市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重点突出和细化了地震应急前期处置工作。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应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并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

  指挥部成员新增18家单位

  据悉,修订后的《预案》进一步提升了科学性、操作性。强化了地震应急处置工作领导机构,根据地震应急工作所涉及的部门,《预案》中对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进行了调整,从原29家单位增至47家单位,新增了各县区、开发区(新区)、市农业局、市信访办、市房管局、市国资委等18家单位。同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应急处置工作职责。

  震后救援划分4个时间段

  此外,修订后的《预案》还细化了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借鉴了近年来国内外地震多发地区应急救援工作的经验,《预案》将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内容以时间节点来划分,按震后30分钟内、震后1个小时内、震后4个小时内、震后12个小时内等时间段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突出了不同时间段的应急工作重点。

  密集场所应设地震应急疏散通道

  《预案》中要求,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新区)管委会及其有关部门,要根据《南昌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11—2020》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所必需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排污、环保、物资储备等设施。制定应急疏散方案,并组织疏散演练。

  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应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并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保证通道、出口的通畅。有关单位定期检测、维护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各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要加强地震应急专家队伍建设,为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地震监测和趋势判断、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灾害损失评估、地震烈度考察、房屋安全鉴定等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