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领国家助学金”骗走家长7000元

20.11.2014  12:32

  “叫你领助学金,原来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11月19日,新建县人刘女士向本报来电称,她钻进了骗子精心设计的陷阱,被骗走7000元血汗钱。

  这是记者第N次接到类似投诉了,其实平时多关注本报多看看新闻,这类骗局很容易拆穿。

  案例一:家长领“助学金”被骗7000元

  11月15日,刘女士接到一名自称是景德镇教育局“徐主任”的电话,对方问她儿子是不是在景德镇某院校读书,并说出其姓名等相关信息。“徐主任”称,她儿子申请的国家助学金已经批复了,要划拨到她的账户上。

  当天上午,“徐主任”再次打来电话,要她带上银行卡,以便将助学金转到她的账户上。刘女士通过ATM机查询,发现账户上的钱并没有增加。正在纳闷时,电话又响了。“对方要我把他的账号输进去,实施转账操作。输入转账金额时,对方让我输入7000元,我没多加考虑,直接按了确定键。”等回过神来,刘女士才惊觉原来是她转账给对方,等她再拨打“徐主任”电话时,已关机。事后,刘女士从儿子处了解到,国家助学金会直接打入专用的中职贫困生资助卡。景德镇市教育局也从未发布要家长代领国家助学金的通知。目前,刘女士已报案。

  案例二:收到信用卡透支短信 求证银行识破骗局

  18日,南昌市民胡女士接到一条短信,说她的信用卡在商场透支消费了2000元,让她核对账目并补交欠款。

  她按照短信上的联系电话回拨过去,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的一名女子要她报出卡号,表示其信用卡确实欠费2000元,要她尽快还款,否则诉诸法律。“跑到银行后,曾与我联系的女子再次打来电话,要我在ATM机上操作。我多了个心眼,找到银行前台、保安咨询,得到的答复是可能遭遇了骗局。

  警方:贪图小便宜导致三大骗局屡上演

  南昌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的邓子民警官告诉记者,年关将至,该指挥中心每天都要接到20余起骗局投诉、举报电话。“一个月下来,至少要收到700件诈骗投诉、举报信息。”此外,一些受害者上当受骗后,出于多方考虑,并不会报案。

  邓子民介绍,相比上半年,年底的骗局投诉增长了不少。骗局主要分为电话诈骗、网络诈骗、街头诈骗。“电话诈骗是高发‘雷区’,中奖信息、银行卡透支、法院传票,是电话诈骗的主要‘营销’模式。网络诈骗主要集中在以‘淘宝异常订单处理中心’为代表的专门用于退款欺诈的钓鱼网站、以假冒二手淘宝为代表的虚假二手交易平台。” 邓子民还指出,街头诈骗,主要是拾到现金、贵重物品的老伎俩。“要预防上当受骗,最重要一点是不能贪图小便宜,不要轻易对外透露个人信息,另外,要通过多种途径咨询了解陌生人的用意。

  调查:诈骗频发或因公民信息被泄露

  “我们频频被各种诈骗信息骚扰,不排除是我们的信息被人为泄露出去。”受访的刘女士强调。

  家住红谷滩新区的杨先生也说,他的房子还没装修,就接到10余家装修公司打来的电话,甚至连他家的户型、使用面积都一清二楚。

  一名受访的业内人士称,近年来,公民个人信息交易黑市旺盛,贩卖公民个人信息已形成产业链。

  此前,新余人简某购买我省11个设区市的1600余万条公民个人信息后,通过网络交易非法对公民手机进行定位,帮他人追讨债务等。案发后,简某因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尽管《宪法》、《民法通则》、《刑法修正案(草案)》等均对个人信息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但还难以阻止信息被泄露。”省城一名法律界人士指出,目前与个人信息有关的法律法规,还难以适应当前的实际问题,毕竟大多数面向公民服务的企业,主要还是靠行业自律。

  江西师大法学院的王章华说,为大众提供服务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应该对客户信息的保护应当作出严格的规定。“司法系统也应该对非法获取、买卖个人信息,侵犯信息隐私权的行为予以限制,并明确罚则。”王章华建议。

  文/ 江南都市报记者冯训太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