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未到退休年龄该不该“一刀切”?

31.01.2015  11:39

目前,我国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一种所谓的“50现象”。“50岁”对基层干部而言,既意味着步入阅历丰富、处事成熟的阶段,又无奈地遭遇了晋升的“天花板”困境。

九三学社江西省委会表示,面对基层干部基数大、职数少的现实,县(区)大多采取“切一刀”或“一刀切”的办法,让一些刚过50岁甚至更年轻科级干部退居二线,致使“占编不谋事、在编不在岗”现象泛滥。

某县规定科级干部53岁退居二线

据调查,我省某县规定科级干部53岁退居二线,2013年该县有科级干部799人,231人到退居二线年龄,占28.9%。类似情况,全国各地普遍存在。

九三学社江西省委会在调研中发现,在县一级,仍存在变着法子“胁迫”退出领导岗位的现象。比如,自愿申请退居二线的科级干部可以安排到人财物资源较好的单位休养,或由副科级转任主任科员,或对家属、子女的工作给予适当照顾;不自愿退居二线者,或被调动工作岗位,或被交流到更差的单位。由此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视,比如容易导致用人腐败。很多地方买官卖官现象屡禁不绝,不合理的退二线政策给用人腐败提供了更多机会。正因如此,少数地方领导干部或组织部门干部,对安排退二线事宜乐此不疲,他们利用“切一刀”或“一刀切”的机会,或“切掉”不合自己意愿的人,或提拔、留住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

全面推行领导职务任期制

对此,九三学社江西省委会认为,应该从完善基层干部管理办法、加快基层干部工资改革、注重正面引导教育三个方面改变这种现象。

在完善基层干部管理办法方面,要畅通基层干部“出口”,拓宽“上升通道”,要注重从优秀乡镇和县直单位干部中选拔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减少省、市下派比例。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制度,为各年龄段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开辟渠道。全面推行领导职务任期制,定期交流轮岗,到期自然退出。改进监督考核工作,让能者干到法定退休年龄,让庸者随时离开岗位。

同时,加快改革现行的工资制度,调整工资结构,降低职务工资比例,增大级别工资权重。建立正常职级晋升机制,取消职务对级别工资的挂钩限制,破除只有升官才能晋级的局面。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各地退居二线但未到退休年龄的科级干部数量较多、队伍庞大,如不加强教育引导,势必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建议制定有关政策,落实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正常待遇;同时,建立“组织部门协调安排、用人单位积极推荐、个人和岗位双向选择”的干部安置模式,根据不同非领导职务岗位特点设置目标考核体系,定期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要与领导职务干部同等对待;另外,建立非领导职务“能上能退”制度。(赵婉露、王欢、实习生刘佳琳)

来源:中国江西网-信息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