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昌食俗内涵丰富 婚宴上必备“三全”和蹄花

26.01.2015  11:41

做寿要邀亲友吃寿面,上梁前要散发团子给亲友吃

  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而礼仪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食俗。在南昌,结婚时必吃全鸡、全鸭、全鱼和蹄花,老人做寿要邀亲友吃寿面,孩子过生日要蒸发糕分给亲友吃,白喜事酒席中有青菜和白豆干……每一种习俗都是老南昌独特的文化密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近日,记者邀请专家和市民共同讲述他们眼中的老南昌食俗,解密城市的文化密码。

   嫁娶食俗

   婚宴上要摆“三全”和蹄花

  《南昌饮食》一书的作者之一周天安告诉记者,旧时南昌嫁娶食俗是比较讲究的。结婚前一天,男方家要送猪肉、鱼、蛋、鹅、面、饼和米等给女方。第二天,用花轿迎娶新娘,夫妻同拜天地,然后进洞房饮交杯酒。晚上设喜筵,有全鸡、全鸭、全鱼等10碗4盘或8碗4盘菜。“鸡、鸭、鱼都要上全只,寓意圆圆满满;蹄花要红烧,寓意丰厚美好。这几道菜是旧时南昌人婚宴上必不可少的。”周天安说。

  今年92岁的张第富,祖籍安义县万家埠沙塘村。他告诉记者,他们家乡的婚宴要上八大碗——鸡、肉、鱼、蛋、萝卜、青菜、莴笋、韭菜炒粉。而祖籍安义县大垅村的胡百隆则说,他们老家的婚宴要上十大碗,有醋淋鸡、红烧肉、全鱼、墨鱼炒肉、香菇肉片、冬笋炒肉、炒米粉、桂圆肉饼汤、糊羹、蛋饺。

  男方家办酒,女方家也要办酒。女家的亲戚要请嫁娘吃酒,同时还送衣服等礼物。结婚第三天,新娘下厨做早餐。第四天,新娘新郎回娘家看望家人。女方要办“回门酒”,宴席上有阉鸡、蹄花,这两个菜烧得不太熟,带点生,以讨吉言“快生贵子”。

   男方送蹄花、阉鸡、鲤鱼给女方

  新中国成立后,讲究婚事从简。机关单位人员举行婚礼,一般都是亲朋好友、同事欢聚一堂,散发喜糖。在农村,结婚第一天男方要将蹄花、阉鸡、鲤鱼送给女方,女方家煮三个荷包蛋一碗面给男方接新娘的朋友吃。

  上世纪60年代后不提倡大操大办婚事,人们一般以糖果、香烟、茶水招待客人,然后各自回家设便宴招待亲友,菜肴有红烧肉、红烧鲤鱼等。市民章华龙上世纪60年代结婚,他说当时只办了两桌酒,上了鸡、鸭、鱼和一些蔬菜。又给亲友发了一些糖,“当时买糖还要凭票,我凭结婚证才领到5斤糖票”。

   现在的婚宴菜式源自上世纪80年代

  周天安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嫁娶食俗有了较大变化。新郎随同伴郎、亲友乘豪华轿车接新娘,同时带蹄花、阉鸡、鲤鱼等,女方家见男方亲友,要煮三个秤砣蛋一碗面招待。午餐男方设盛宴招待亲朋好友,除传统的“三全”(全鸡、全鸭、全鱼)等菜肴外,新时期婚宴还增加了莲子银耳汤、拉丝香蕉等菜肴,主食除传统的米饭外,还增加了米饼、糕点等。

  章华龙说,他儿子的婚礼是在青山湖宾馆办的。每桌除了上“三全”和蹄膀,还增加了面食、甜品等,加起来有20多道菜。“那时的婚宴和现在差不多,可以说现在的婚礼菜式就是源自上世纪80年代。”章华龙说。

   尊师食俗

   拜师学艺要送鸡、鱼、肉

  南昌尊师礼仪历史悠久。旧时徒弟要拜师送礼,一般送鸡、鱼、肉等。3年学徒期满,必请师傅吃满徒酒。此外,金榜题名的中榜者必庆贺一番,老师是酒席的座上宾。

  如今,每年高考后也有不少人举办谢师宴。周天安认为,学生与其大操大办举办谢师宴,不如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成绩,这才是对老师、对社会最大的感恩。

   生日食俗

   老人做寿要邀亲友吃寿面

  做寿在南昌人眼中是件大事,当中也有不少与吃有关的习俗。子女、亲友要赠送寿礼给老人,其中女儿、女婿的礼物最丰厚,有寿糕(寓意“寿高”)、寿面、寿饼等,其他亲友则赠送寿果等礼物,还要贺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添福添寿”之类的祝语。做寿当日,宾客满堂,主人邀亲戚朋友先吃寿面,后吃寿宴(以示客人可以添寿),燃放鞭炮,欢聚一堂。

  寿宴上都吃些什么?张第富对此有清晰的记忆:“红烧肉、红烧鲤鱼,还有寿糕、寿饼、寿面,寿饼上贴着‘喜’字。我们安义老家还作兴吃猪头肉,表示吉祥如意。”胡百隆告诉记者,他们村里老人祝寿,主人家要给村里每户都送上一碗寿面或一份年糕,让大家都沾沾喜气。

   孩子过生日蒸发糕分给亲友吃

  周天安告诉记者,南昌有给孩子做“喜三”、“满月”、“周岁”、“十周岁”的习俗,庆贺活动中要办酒席,除上“三全”等主菜外,还要蒸发糕分给亲友吃,寓意孩子“步步高”、“天天发”。

  做“喜三”是指孩子出生第三天行洗儿礼,俗称“办三朝”。 外公外婆家要送母鸡、鸡蛋、面条、黑芝麻,其他亲友送鸡、蛋等。胡百隆告诉记者,他们老家至今保留着“喜三”习俗:“给孩子洗澡,清理好脐带,然后再举办宴席庆贺。”小孩出生一年,父母设宴做周岁,外祖父母要送银项圈、长寿锁、手镯和衣、帽、鞋、袜。孩子周岁过后,每逢生日要让孩子吃鸡蛋或面,称为“过生日”。当孩子九周岁时,父母按照做九不做十的习俗,办酒席宴请外祖母和至亲好友。

   丧葬食俗

   白喜事”用餐时不敬酒

  老人逝世后举行吊唁安葬活动,叫做“白喜事”。丧家用蓝纸写挽联贴在门上,亲友闻讯后,送挽联、祭幛、草纸等祭奠品。入殓、吊唁结束后,丧家办酒席以谢亲朋好友,酒席菜肴有鱼、肉、鸡、鸭等,盘数为7或11的单数。“菜肴中必须有青菜和白豆干,谐音‘青青块块’,寓意故者逝去后轻快上天堂。”周天安对记者说。

  旧时老人亡故后要做“”,每七日为一“”,至七“”止(有的五“”止)。做“”时,要在故人遗像前放斋饭、三牲。丧葬食俗延续至今,当今丧酒一般在饭店举行,不超过中午12时开席,用餐时不敬酒,不能喝醉,碗盘不重叠放。

   上梁食俗

   上梁前发团子给亲友吃

  在南昌周边的乡村,建房上梁是一件大事。房屋上梁前,要在大梁上贴上龙凤等图案和“吉星高照”、“紫微驾临”等贺句。上梁当日,鸣放爆竹,散发团子给亲友吃。张第富告诉记者,在他们老家,上梁还要发花生、糖果、豆子等食物,大家都来吃,图个吉利。大梁上好后,主人要宴请亲朋好友,同时赏给上梁木工、泥工每人一个红包。(首席记者 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