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牢食品安全篱笆 确保农村“舌尖”安全

01.04.2016  19:15

  ●余知鹏

  自古民以食为天,而今更是食以安为先。尤其是农村食品安全,虽然总体面尚好,但因区域的广泛性、居住的分散性、群体的盲目性,潜在着诸多隐患和监管上的薄弱环节。

  创新一种“抓得住”的责任机制。机制顺才能动力足。县乡两级政府应成立协调监管机构,加强综合协调,整合监管力量,推动监管制度的落实。全面梳理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对已整合成大部制的职能要厘清边界、理顺内部运行关系,对职能交叉部门要建立沟通、对接、联动机制并实行责任精准分工。实行乡镇党委政府统筹协调本区域范围内基层监管站安全监管工作,加强对集贸市场、学校周边商店、餐饮小吃店等重点场所的常态化监管;建立分级食品质量安全责任制,纳入年度考评。

  创建一个“撒得开”的监管网络。监管网格化才能扎起安全篱笆。建立和完善基层市场监管站,充实基层执法监管队伍。在每个村配备食品安全监管员,可由村支书兼任。在农村食品生产、流通等领域建立行业协会,发挥其自律作用。加强消费者协会建设,发挥定期收集食品安全信息、公布投诉举报途径等方面的作用。加大媒体对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和劣质商品的曝光力度。

  创制一套“靠得住”的监管标准。有标准才能把监督挺在前面。制定食品加工作坊监管标准,让业主明白达到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为作坊;制定生产产品标准,让生产者清楚符合什么样的要求才能生产食品;制定从业人员的工作标准,让工人知道穿戴什么、佩戴什么才能上岗;制定进货管理标准,包括食品进销货台账、销账措施,以便不定期上门抽查,让经营者懂得什么样的食品才能销售。

  创出一条“行得通”的监管路径。以问题为导向,紧扣薄弱环节共同发力,当是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必由之路。职能部门要完善专项整治与日常巡查相结合的监管措施,畅通举报投诉机制,实行投诉有奖办法,鼓励群众投诉。建立流动摊贩档案,规定流动摊贩经营范围,实行可控的跟踪监督。建立违规食品和经营者“黑名单”制度,定期公布,形成不敢违、不愿违的震慑力量。村“两委”要发挥网络兜底作用,对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处置,不能当场解决的做到及时上报,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第一时间反映。加强执法与检测、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做好信息报告、协助执法、隐患排查、宣传教育等工作能力。提高农村群众的识别能力,重点引导群众识别三无食品、过期食品、明显有瑕疵的食品,定期发布假冒伪劣食品的特征和识别方法;开展好中小学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的宣传教育工作。 (作者系奉新县政协副主席)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