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品未必真健康 揭露相关食品“新概念”真相
中国江西网讯 “口感松脆、不油腻,且100%不含反式脂肪”,这样的宣传语消费者并不陌生。3月10日,“好丽友·薯愿”马铃薯膨化食品因产品外包装内容涉及虚假宣传,被上海市工商局处以5万元罚款。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商家推出“健康”新概念,于是就出现了“非油炸”、“无糖”、“零脂肪”、“高钙”、“零热量”、“零反式脂肪”等食品,可是“非油炸”真没油吗?“无糖”真没糖吗?“零热量”靠谱吗?
3月12日,记者采访省城医院专家,他们表示,很多“健康”食品未必真健康,并逐一指出广告宣传语中的陷阱。
概念:“零反式脂肪”真相:含“氢化植物油”等反式脂肪
“零反式脂肪”的标语如今出现在面包、饼干包装上的几率越来越高。但消费者却很纳闷,为什么食品配料表中明明写着含“氢化植物油”、“植脂末”等反式脂肪的代表物质,却仍然标注反式脂肪为“零”呢?
江西省人民医院营养科高级营养师张秀华告诉记者,“零反式脂肪”主要出现于含有氢化植物油配料的食品中,能使食品保质期延长。它是一类异常的脂肪酸,会干扰体内正常脂肪酸的平衡,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脏病、老年痴呆和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的危险。按照有关规定,100克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0.3克,就能够标注为零。即便是达到这个标准,食品也并不一定健康。因为生产工艺目前可以做到油脂全氢化,令反式脂肪酸下降,同时饱和脂肪酸会高达99%,对人体有害。
概念:“无糖”真相:营养价值并不会更好
“低糖、无蔗糖”食品最受中老年人、糖尿病病人以及肥胖者的青睐。这类产品主要包括糊粉类食品、饼干、点心等,号称糖尿病患者可放心食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专家连璐表示,其实,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陷阱。
连璐告诉记者,无糖食物国际上主要是指不含蔗糖和淀粉糖的食品,而现在市面上较多的无糖食品是指在生产、加工中没有人为添加蔗糖的食品。人们购买这类无糖食品无非是为了控制血糖和体重,而这些产品虽然没有添加蔗糖,但大多换用的是淀粉、糊精、油脂,其升糖效果实际绝不逊色于蔗糖,其减重效果也可想而知。从营养价值来说,无蔗糖的也不会更好。
概念:“非油炸”真相:油少而已吃多也超标
3月12日,记者在省城不少超市发现,不少薯片、饼干、膨化食品都号称是“非油炸”,采用了烘烤的加工方式。这让很多人以为,非油炸食品不含油,所以更健康。
江西省人民医院营养科高级营养师张秀华表示,非油炸食品确实比油炸的好一些。首先它含油更少,其次是没有经过高温油炸,致癌物少。有些食物在烘焙时也需要刷油,才能色泽美观、口感香脆,其脂肪含量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三十几不等,如果长期嗜好吃这类烘烤食品,油脂摄入还是会超标的。“每天吃几口没什么关系,但是如果每天来一大袋,油脂摄入还是会超标。”张秀华说。
概念:“零脂肪”真相:因为含糖所以没意义
“零脂肪”酸乳品真的既营养又减肥吗?记者带着一瓶买来的某品牌“零脂肪”酸乳品找到江西省人民医院,营养科高级营养师张秀华首先分析了“零脂肪”酸乳品的营养成分表:能量258千焦、蛋白质1.2克、脂肪0克、碳水化合物14克、钠30毫克。该乳品蛋白质含量低,营养价值明显低于酸乳。肥胖主要是由于能量的摄入与消耗出现不平衡,摄入量大于消耗量所致,该饮料相当于一两多粮食的热量。“关键是一瓶喝进去没有饱腹感,经常饮用反而容易摄入过多的热量而增肥。”
张秀华提醒人们,一般在“零脂肪”饮料的配料表里,都能找到白砂糖、葡萄糖的身影,而含糖多的食品,就算真的零脂肪,其中的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也可能转化为脂肪,摄入过多时会引发肥胖、高血脂等问题。
概念:“高钙”真相:含钙高脂肪量也高
很多食品打起了“高钙”的旗号,除奶制品外,一些零食如饼干、海苔等也加入其中。
江西省中医院肝肠脾胃科主任姜国平说,食品标注“高钙”字样,并不见得含钙量就高,即使真的达到了“高钙”标准,想借此起到补钙作用,也不太可能。因为多数食品中添加的是碳酸钙,人体吸收效果并不理想。在牛奶中加入过多的钙、铁、锌等无机盐后,如果不能很好地被吸收,反而会对人体肾脏以及消化系统造成很大负担。高钙饼干等更是“噱头”大于功效。因为钙的吸收率与其他营养物的配比有很大关系,一些饼干虽然含钙量高,同时脂肪含量也很高,这种情况下,钙就很难被人体吸收。
概念:“零热量”真相:放开吃会累积增肥效应
凡是标明“零热量”的食品,都会受到年轻人追捧。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营养科副主任技师冯霁表示,这些零热量产品里面所含的化学物质,可能才是导致发胖的元凶。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营养科副主任技师冯霁告诉记者,可以准确地说,“零热量”并非毫无热量,一旦消费者放开戒心大吃,时间久了就会有累积增肥效应。而脂肪则不一样,以巧克力为例,大家都知道巧克力是高油脂食物,要成为“零热量”食品,其中脂肪必须用人造脂肪替代,而这些脂肪根本无法被人体吸收而直接被排泄体外,所以无热量。“零热量”食物虽然不会让你发胖,但对身体的副作用还是一个未知数,目前争议很大。
文/江南都市报记者罗素静 实习生谢裕琛
来源: 中国江西网—江南都市报
编辑: 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