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话实说需网络“清净”

11.06.2015  20:21

  “肯德基食材使用6个翅膀8条腿的‘怪鸡’”、“娃哈哈AD钙奶中含有肉毒杆菌”、“农夫山泉停产,这水我再也不想喝了”……打开微信朋友圈,如此耸人听闻的标题总是让人好奇地点击进去一探究竟,这样的文章也往往吸引很多人阅读和转发,虽然最后被证实纯属谣言,但这些谣言往往过段时间后又再次“粉墨登场”,广为传播。(北京日报6月10日)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沟通方式的升级,微信已经成为亲朋好友间沟通的新方式,也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且执法部门监管不力,一些恶意中伤的网络传言也趁机而入,一些公众号将谣言进行本地化加工,从而赚取市民关注度,提升广告收益。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商业竞争对手通过“抹黑”方式故意散布谣言……尤其是食品谣言的网络传播,给相关企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娃哈哈”总裁宗庆后在今年两会上就表示,去年娃哈哈的业绩下滑主要是受到假冒伪劣和网络谣言的冲击,损失预计达到50亿元。而罪魁祸首——“乳饮料含肉毒杆菌”的谣言,在辟谣过后又再次冒头。由此可见,网络“清净”的重要性。只有确保网络“清净”了,才能确保朋友圈都是“”话实说,网络上流传的信息才具有真实性。

  反之,如果网络不“清净”,公众随时处于“食品安全焦虑”之中,人们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被不法分子诱导对食品企业产生不信任感,轻则用于打击竞争对手品牌,影响其正常经营和市场销售,重则造成对整个食品行业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食品谣言,对于被“躺枪”的企业来说实属重创,虽然可以辟谣,但谣言无处不在、流传广泛,企业最终遭受的损失还是难以挽回。

  我国《刑法》对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信誉的行为做出了专门规定。近年来,相关法律法规也都对互联网违法行为做了解释。但是在实际司法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微信应用日益普遍的今天,由于涉及的微信账号数量众多,搜集运营方信息难度大且网络谣言扩散速度快、覆盖面广等原因,食品企业难以追溯到谣言传播的源头,维权十分艰难。

  笔者认为,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相关部门、媒体和企业共同来加强科普,让食品谣言失去传播的土壤。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前互联网的实际情况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网络谣言的性质、责任认定、损害赔偿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相关职能部门也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强化网络监管措施,对在互联网上传谣散谣的不法行为要严肃处理,在第一时间披露真相,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食品企业应该在确保食品质量、提高行业公信力的同时,依法维权,对网络谣言进行有理有据的反击。相关媒体也应加强自我约束,本着对公众负责的态度,对网上食品安全信息的科学性和来源加强核实力度,不夸大、不歪曲事实本相,尤其要谨慎对待“有毒”“致癌”“致死”等信息。

  “民以食为天,食以民为先”。食品安全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和健康。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要想“”话实说,拥有有品质的生活,网络“清净”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