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的腔调

07.01.2016  12:31

  □张新华

  唢呐的响,就是饶河流过村子的腔调。那曲儿时而低,时而高,像田里一茬一茬的庄禾随着时令涨落。阳春三月,遍野的秧苗,矮绿低伏;五六月满畈的麦稻,饱满精壮。

  从杏花泛白到菜花泛黄,唢呐一遍遍地吹开田野的花季。从清明种豆、谷雨采茶到秋收冬藏,唢呐为乡村积攒一茬茬的收成。

  唢呐心痛饶河。天擦黑,星星用肩膀撞落太阳,撒着欢从天幕跌落到饶河里。叮咚,叮咚的水花溅了饶河一脸,饶河也不恼。饶河晓得这辰光,唢呐会为她抚平心中的微澜。这时,夜航的人,远归的人,汲水的人都会褪去一身的疲惫,向乡情走近。

  唢呐熟悉每一个水边的村子。张家的老二中了红榜,唢呐会绕梁三匝将乡情注满他的行囊。王家的大倌要飘洋过海了,唢呐也会用悠长悠长的叮嘱萦绕在他的心间。

  唢呐还为村子拢住一村的人气。现今的村子,壳越来越大,心却越来越空。田畈日渐逼仄,屋子却愈发空旷。年轻人有力气,有心眼,都到外头去奔生活,年复一年赶着年头出去,擦着年脚回来。家里的房子做得高大宽阔却留给老人孩子守着,自己又去城里挤那鸽子笼似的工棚。唢呐就一头牵着老人幼子的思念,一头系着青壮男女的归期,在村子里幽幽地诉说,那些远方的人透过天上的星星也能听到唢呐的呜咽。

  村子里的老人高寿了。串堂的锣鼓班子里头必定有一支唢呐在吹。唢呐引领锣鼓和鞭炮,颂扬老人一生的功德。大到做屋买房,小到村路修桥,只要有德有业,唢呐都会为他细细地演绎。唢呐声里,老人们既能品咂出生活的艰辛,也能品咂出生活的甘甜。

  村上的姑娘出阁了,唢呐还会欢天喜地地抹除挂在爷娘眼角和腮帮的泪花。晌午还热热闹闹的喜堂上,爷娘唯有无声地对望,竖着耳朵听唢呐划破夜空传来喜庆的长调,憧憬和祝福新人们美好而幸福的未来。

  饶河的唢呐曲子有名儿,大号饶河腔,小名查子调,上古就有词牌儿。查子的声调很短,明朝、清朝这么吹,明天和将后也会是这个调。饶河边上的人一代一代在这调调里长大,老去。唢呐就一直这么在乌红铜管里迸发出饶河的乡音。

  唢呐还连着村子和村子的故事。得子的姑爷来报喜了,唢呐会一路欢快地吹过来,吹得村村寨寨都撒满了喜气。等到娘家的炮仗响起来;四邻的老人孩子都会赶过来分吃红鸡蛋。看女的丈人快进村了,唢呐又会欢欢地迎出去。迎来送往,都是饶河腔、查子调。

  在饶河西乡,顶会吹唢呐的是我二伯。当二伯把唢呐吹起来的时候,仿佛就是“故乡”最原汁原味的画面。那场景让我们看见久远的岁月像饶河的凉风一样拂过我们的心头。二伯很瘦,腮帮子却很鼓。二伯这辈子吹唢呐用的都是心气和心血。二伯一辈子用他的唢呐迎来过无数个新人,却没有一个属于他自己。二伯的女人在远方。二伯的女人在朝鲜,冰天雪地里二伯曾经用唢呐给她吹过查子调。是美国佬的飞机炸碎了他的梦。二伯说,这辈子有把唢呐就够了。饶河人的生生死死,他和他的唢呐都记着。东村西村的恩恩怨怨,他和他的唢呐都晓得。只要饶河的水流着,他的唢呐就会响下去。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