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厂新市区”:一段待恢复的“北京记忆”

19.05.2014  14:00

东方饭店初期(1918年)。 资料照片

东方饭店与新世界1930年摄。 资料照片

  记者日前从首都规划委、北京市名城委办了解到,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有着百年历史的“香厂新市区”已被有关部门列入保护建设行列,有望全面启动修复工作。

  百年前的“香厂新市区”缘何备受瞩目?消失了一个世纪的“香厂新市区”能否重现昔日的辉煌?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北京迈入现代化都市的标志

  “香厂新市区”的名字从何而来?

  据了解,“香厂”是北京的一个地名,该地区总面积约22公顷。现在,北京市仍保留有香厂路,位于今西城区珠市口大街以南,虎坊桥路口东南侧,东起留学路,西至阡儿胡同,全长约600米,

  所谓“新市区”,则是指此处曾在1914—1918年,被作为振兴都市的试点区域,在民国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下,成为昔日北京城集商业、娱乐、餐饮等高档消费于一处的时尚流行街区。

  有关资料显示,一百年以前,“香厂新市区”就曾全面引入西方近代城市建设理念,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到商业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探索,是北京城市近代化进程中的第一次主动、积极的尝试,为北京乃至全国城市近代化发展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具有划时代意义。

  历史文物和文化精神延续至今

  北京市名城委有关专家介绍,香厂地区现存民国时期建筑共计10处,包括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普查登记在册文物2处、其他未登录历史建筑6处。

  北京东方饭店文化部经理李雨翔向记者介绍,至今仍在正常营业的东方饭店是北京第一座由中国人投资建设、自主经营的高档饭店,也是目前香厂地区仅存的保持原有名称和业态的民国建筑。目前,该饭店北侧客房保留完整,其客房部分的建筑结构、楼梯和阳台扶手均为1918年原状原物。

  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文物保护单位泰安里是北京唯一采用上海里弄石库门样式的建筑,目前街区内历史街巷格局未有较大改变,当年规划的14条道路中,大多仍保持原有路板宽度。

  有关专家指出,香厂新市区的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桥头堡,而且还因为它的近代化尝试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物质及精神层面的条件。

  香厂新市区曾发生过多起著名历史事件,成为新文化运动历史中不得不提的重要地段之一。比如,1919年,陈独秀等人曾在新世界商场屋顶花园抛撒《北京市民宣言》传单;直奉战争期间,鲁迅曾避难在东方饭店,并在此期间撰写了著名杂文《纪念刘和珍君》;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邵飘萍、林语堂、郭沫若、张学良以及老舍、巴金、傅抱石、茅盾、叶圣陶等人也都曾在东方饭店居住生活过。

  今人或圆梁思成未了之梦

  据了解,香厂地区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一直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早在1957年,梁思成先生承担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课题期间,就曾组织对香厂地区进行考察测绘。后因种种原因,对香厂新市区的修复被长时间搁置,一下子竟拖了50年。

  为贯彻中央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出的新要求,2013年10月,北京市名城委办组织专家对香厂地区进行了现场踏勘,通过充分座谈研讨,对该地区文化价值达成了初步共识。此后,有关部门又对西城区“香厂新市区”街区开展了系统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工作,对该街区的历史价值进行了基本判断,提出了初步保护策略设想。

  日前,北京市名城委办牵头组织召开了“香厂新市区”保护建设可行性方案研讨会。王世仁、柯焕章、单霁翔、边兰春、王静霞、赵书、王东、张兵等专家齐集一堂,共话香厂新市区的前世今生。

  与会专家特别提出,应争取在香厂地区设立一个新的历史文化街区,其具体管理办法、相关保护制度应在以往固化的保护方式基础上加以发展创新,切实避免与当地居民生活和现有居住环境脱节。(记者 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