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长为名校挤破头 有人2岁便开始升学面试

04.11.2013  17:59

  每年九月开学季,香港便掀起了一系列由升学而引发的“连锁反应”:中小学名校的开放日、申请日家长排起长龙;路边巨幅广告换成了各类补习连锁机构;就连媒体上关于中小学生压力的调查和新闻也层出不穷。原因不难猜测,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香港这个开放的社会,“读名校,出名门”这种理念是同样通行的。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不少香港学生和家长从幼儿园阶段便开始“部署战局”,选校备考,其中密集的面试、笔试则是学生升学绕不过一道坎儿。

   两岁便开始升学面试

  近日,家住于粉岭的张先生一直在为2岁的儿子升学之事忙碌,“他今年8月开始上幼儿园N1班(小小班),考虑到换个学校,我们现在已经面试了4家幼儿园了,基本上是一周一次。

  在香港,像张先生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香港艺人杨千嬅日前曾被曝出为了一岁的儿子选幼儿园而奔波病倒。由于香港部分名校脱离官立津贴系统,转为半私立的“直接资助”学校,拥有收生自主权可透过面试挑选学生,家长也相应地为孩子入学花费更多心力。全方位地筛选学校,多线并进地面试,全天候的升学准备更是蔓延到一两岁的孩子身上。

  “在选学校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学校的学费、是否可以一条龙直接升学、用什么语言教学,是否有宗教信仰等等,当然孩子本身的能力也要合适。”张先生坦言,现在教育子女的趋势都是越早准备越好。为了适应家长和学生的需求,香港民间出现不少“幼儿园面试班”,培训孩子英语、朗诵、音乐能力和亲子关系等。虽然学费在数千至近万元不等,但依然很受家长的欢迎。

  然而,孩子是否能够应付得来呢?据媒体近日报道,香港一名5岁就读幼儿园大班的女孩因要应付密集的升小学面试,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症状。主治的精神科专科医生表示,孩子在陌生人前不爱说话,但每周都要面试,表现不理想被家长责骂而导致内心挫败。

   考名校小学至关重要?

  香港学生和家长梦寐以求的,大多是被称为“传统名校”的22所学校,它们均由基督教或天主教教会创立,历史最久的英华书院已创立了195年。这些学校的教学成果有目共睹,并且拥有独特的文化传承,被视为培养香港“精英”的摇篮,所以也最受热捧。

  “孩子能入读这样的学校就像‘中奖’一样。”家住九龙区的李太太说道,她的儿子在去年成功入学香港传统名校拔萃男书院附小。“中奖”的背后,是千万人挤独木桥的现状。入读“传统名校”直属或结成“一条龙”的小学,在某种程度上则意味着可以直升名校,因此申请报考的人数众多,数千人争夺100多个学位,为小学挤破了头。

  而未能入读的学生则更需下苦功夫,在升入中学时自行报考直资名校,或参加特区教育局的公开派位,小学成绩更是重要标准。按照香港的小学升初中派位制度,学生小学五、六年级将进行三次“呈分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进入第一组别派位,也就是有机会进入名校。

  “在我们大部分家长的眼中,小学是最重要的阶段,不仅打基础,而且对之后升学至关重要。”家住大埔的陈先生如是说。有香港家长在网上做了统计,为了应考升学,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需要面对七次校内考试、总测验、公开试,突击模拟编班试、两周一次测验周和十多本补充练习。

  频繁的考试和家长的期望,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压力,有时甚至引发学生不堪重负而轻生的情况。今年开学一个月中,香港出现了3起学生自杀事件,其中一位年仅11岁的女孩,正因不堪升中学和学业的压力。而香港青年协会的在9月开学前一项调查也显示,有近35%的学生感到压力过大,最担心的便是考试,而其中32.9%的学生害怕自己“达不到师长或父母的要求”。(原题:考试面试 香港升学避不开的“攻坚战”/记者 郭晓桐)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