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竞争力整体向好后劲不足 港人应居安思危

15.05.2014  15:09

 

          近日,中国社科院发表2013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香港继续第12年在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一。《蓝皮书》同时指出,香港经济竞争力整体很好,但竞争力增速乏力,后劲不足。报告建议港人应居安思危。因为必须看到,在内地城市你追我赶的过程中,它们与香港的差距正逐渐缩小。香港中文大学罗胜强教授认为,就经济方面而言,“香港的独特性渐渐减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香港经济面临局势的最好写照。东方之珠,光彩依然,但要用心解决自身面临的一些问题,同时扭转观念,在与内地合作过程中抓住难得的融合机遇。

  楼价高企压制创业精神

  香港经济后续乏力的隐忧在哪里?蓝皮书“把脉”认为,作为一个成熟的经济体,香港在税收、人才、软硬件设施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弱化,创新创业气氛并未有明显提升,土地稀少形成的高额租金,也阻碍了中小企业发展,同时过分倚重金融、房地产等少数行业,缺乏稳定的增长点,令香港竞争力不断被削弱。

  长期以来,香港因低税收和政府高效而形成了中小企业繁荣的局面。但在房价高企的背景下,税收优势迅速被抵消。有数据显示,香港一些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中,仅租金就达30%到40%。2005年至2012年,香港私人写字楼租金上升了95%。立法会议员梁继昌观察到,不少商业楼宇的老板,为了利用出租楼宇赚取利润,宁可放弃经营业务,长此以往,“香港一向注重的创业精神和商业头脑便会被消磨殆尽”。

  在立法会议员汤家骅看来,高企的房价无疑是击垮香港创业精神,特别是年轻人创新激情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提升香港整体持续竞争力”议案的立法会辩论中,一位曾住在政府公屋的议员提出,他当年的目标是尽快脱离公屋,而现在的年轻人却希望尽快住进公屋。

  罗胜强教授分析,“买不起楼导致年轻人产生很强的挫折感,并由此导致对政府不满,影响香港的政治气候,自然也会影响香港的竞争力。

  “争拗太多”影响竞争效率

  香港议员葛佩帆也观察到,年轻一辈缺乏拼搏和大胆尝试的创业精神,近年越来越明显地仇富和抗拒内地,有事事政治化的心态,“香港输在内耗不断,争拗太多。

  香港于2008年启动新界北新市镇的发展计划,开始接受公众咨询。由于待开发地块邻近深圳,该计划被贴上“割地卖港”、“深圳后花园”的标签,甚至有人要求撤回整个发展计划。有识之士担忧,邻近的深圳前海、珠海横琴都已开始开发,2016年港珠澳大桥也要建成,香港在邻近区域将丧失竞争优势。

  广深高铁香港段工程2008年立项时预算是395亿港元,其间因为环保、拆迁等议题不断,迟至2010年才最终通过拨款,预算费用增加到669亿元。有议员指出,其中106亿元是因拖慢开工所致。与此相比,里程5倍于香港段的广深段高铁早已于2011年底开通运营。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主任雷鼎鸣表示,香港与内地已坐在同一艘船上,部分港人不懂利用这些机会,不断制造纷争,令社会出现内耗。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香港在政改方面的问题,对资本和人才有一定影响,希望香港可以保持稳定健康的政治环境。他直言,“占领中环”一旦发生,势必会影响香港的城巿竞争力。

  粤港融合是味良药

  随着内地重要城市的崛起,香港原有的实力即使在提升,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独占优势。立法会议员林大辉早前就忧虑说,预计到2015年,香港的经济规模将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内地城市。

  目前正在论证中的香港机场第三条跑道,建设项目因受到环保等议题的狙击,迟迟无法启动。有议员在立法会辩论中提出,邻近香港的深圳机场将在数年内建成第三条跑道,广州的白云机场明年也将启用第三条跑道,这将使得香港机场的地位再度下滑。

  罗胜强教授的观点颇有代表性。他认为就经济方面而言,“香港的独特性渐渐减少”,要维持香港的竞争力,“唯一能够想到的方法就是和广州、深圳连成一体,形成珠三角共同体”。共同体形成后,香港可以贡献英文水平比较高、管理知识比较多的人才。

  香港大学教授肖耿也认为,香港仍不失为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经济体,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和与世界的关联度更高,这些“先行一步”的优势一方面是香港竞争力的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也说明香港较快地与内地进行经济融合多么重要。

  无独有偶,社科院蓝皮书开出的“药方”,除了建议香港特区政府改变施政理念,制定长期发展规划,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间的边界,检讨土地政策、增加土地供应,制定创新科技及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规划和长远人口政策,增加退休年龄弹性外,还特别提及借鉴世界上发展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建立粤港澳自贸区,以深化三方合作。(王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