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不扬鞭自奋蹄 聚焦主业谋发展

15.03.2016  16:03
南昌航空大学国家工程实验室申报工作纪实   2016年新年前夕,南昌航空大学迎来了学校办学史上首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无损检测与光电传感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立项批复,标志着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和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在喜悦和成功的背后,很多人也许并不了解其付出的辛苦和汗水。为了开展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学校2014年就组建了专门的攻关团队,代号“国家平台申报工作组”,一直在了解掌握着国家科技政策导向,跟踪相关学科和科研前沿方向,默默地工作在艰苦的最前线。   不等不靠,把根扎在发展大道上   两年前,学校党代会、教代会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从“增量改革”转向“存量改革”、“鼓励学院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顶层决策指向哪,基层战斗力就要部署到哪!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召集各重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从服务学校发展全局的高度,开始思考未来三年发展大计:“牵引我们发展的牛鼻子有哪些?”、“要摸清家底,将优质存量盘活升级助推学科发展”、“长处摆在那里,重点讲讲不足”、“如何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经过一次又一次能力指标的评估分析、一部又一部国家专项规划的详细研究、一场又一场头脑风暴中思想火花绽放之后,“基于现状提前谋划,优先实现平台升级,服务博士点申报,夯实学科建设基础”的理念跃然纸面,在骨干力量中形成了共识,得到了学校的充分肯定以及科技处、研究生院、人事处等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   随后,“国家平台申报工作组”依托有关重点学科应运而生,并吸纳了来自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领域的代表,在何兴道、陈震、卢超等学科带头人指导下,二十多人的攻关团队,根据《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启动了准备工作。对外,分多批次到不同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展开实地考察,依托已建立的校企合作体系进行技术工程化调研。对内,按照文件指标要求,将任务陆续分解到专业系部、课题组、研究室等细胞单元,卯足干劲在实践中不断补齐发展的短板。   大家坚持在努力中等待。等待着国家工程实验室申报开放的窗口期----靶心就在这里!给整个团队的只有一次机会!所有人手里都捏了一把汗!   坚定信心,用实力绘写美好蓝图   作为国家“命题”的应试者,团队成员上下自始自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昂扬的斗志,用光荣使命铸就钢铁意志:“从准备到立项,历时多年才等来窗口期。我们抓到了机遇,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驱动下,可以说全体骨干们都拿出了拼劲,关键一跃实现了跨步入栏。” 学校副校长、学科带头人何兴道全程参加了申报所有环节,在精气神上对这支队伍给予了充分的信任。   “仪器学科与技术、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重点学科协同发展比较好,在历次评估过程中都得到了优异的好成绩”,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学科带头人陈震教授在做完仿真实验后,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道:“我们一直以来都有着良好的学术风气,有一支老中青结构合理的研发队伍。科研骨干的工作几乎不分节假日,完全根据手中的活来安排档期。科研业绩数据可以说明一切,当时给了大伙申报的底气”。     “逸夫楼、检测楼、国防楼都有我们的研究基地。以已有的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测试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光电检测技术工程实验室等三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为基础,今后将继续形成以国家工程实验室为龙头,多个省部级科研实验室、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化基地联合驱动的发展格局”。学科带头人卢超的言语中充满信心。   翻开相关学科近些年来的发展史,科研骨干们多年的心血沉淀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一种集非接触式、高精度、高信噪比、可大面积遥测和实时监测、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异特性于一体的系列新型布里渊散射激光雷达系统在这里诞生。通过了教育部、中国气象局以及国防军工单位的技术鉴定。在检测楼中,用于分析发动机过载状态下运行状况的高新装备完成了整体设计。首次实现了我国固体发动机立式旋转过载模拟实验。系统数据采集处理能力强,转台运行抗冲击效果好。该设备的研制达到业内先进水平。复合材料及异型构件在航空、航天以及民用工程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一款可完成A扫描、B扫描、C扫描、相位特征成像、当量特征成像、层析成像和频谱分析等多种特征扫描成像检测设备实现了工程化应用。智能化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对光、电、磁等多种检测信息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分析与诊断,实现了针对复杂环境下待检对象的三维可视化技术,使检测精度与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多维检测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无损检测与智能识别等难题。   80后的李清华博士是新生代科研骨干的代表之一。近三年,其所在团队已有4篇论文被列为全球ESI高引论文(全球引用率TOP 1%)。其本人所发表的学术论文SCI引用率已突破1300次,单篇SCI引用率已突破250次,7篇论文被列为全球ESI高引论文。包括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影响因子11.6)和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影响因子7.4)。   在这里,还有譬如航天装备重要部件数字射线成像、飞机GLARE层板结构成像、民机微磁检测、工业超声相控阵技术、石油管线电磁检测及微传感器设计、储罐底板缺陷漏磁检测、发动机转子系统故障诊断、微纳光学器件制作、纳米带光电性能研究、光纤阵列传感与解调、条纹投影三维测量等等一系列的科研项目,代表着最新的科研方向和研究动态,切实解决了企业许多技术瓶颈,为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成果产业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原始创新下的实力积累,一直在述说着不甘落后、精益求益的品质传承。   在2015年的学校党代会、教代会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决策安排:“加强校地、校企之间的深层次合作,不断深化产学研战略联盟,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加强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光电检测技术工程实验室建设,积极申报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学科原始积累的基础上,工作组的构想升格为昌航意志。   满怀使命,将激情浇灌事业之芽   这是一次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冲锋。让我们把时间倒拨到2015年暑假,一起还原最后冲刺的那段日子。“月底必须基本拿出定稿”----7月中旬,战斗的集结号就已吹响。不到36个小时,工作组全体队员提前结束假期,从全国各地进驻学校招待所卧龙港。副校长周世健在现场动员:“同志们,机会稍纵即失。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前进方向。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学校就在大家身边!”   之后,一摞摞材料运进了房间,一次次辩论理清了思绪,一遍遍论证方案被推倒。“否定之否定”规律让与会者对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认识达到了全新的境界,共同探索着工程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支撑方向、运行模式、组织体系间的最佳关系。那时,各小组人员几乎每天都保持14小时以上的工作强度。白天,分组讨论修改方案。在“每日晚间900”模式中,副校长何兴道主持会议,按工作计划听取小组进度报告。每个重要节点论述、重点技术论证在学术交流中得到提炼和升华。会后,又是一系列的材料调整与完善,做到当日事当日毕。期间,学校党委书记傅克刚非常关心平台建设,多次就有关工作进行指导。他强调:“我们的目标就是争取立项。大家放手去干,学校党委行政会给予最大的支持!”学校主要领导质朴的话语重心长,鼓舞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工期紧、任务重,期望高、责任大,可以说是当时所有参加人员共同感受。“截止时间文件中写着,留给大家的时间所剩不多,还有好些细节要完善。如上半年校长罗胜联邀请了省里知名专家到现场实地考察,提出一些不足。我们后来按要求进行了改进。这些关键要素在材料里都要精准地关联起来。特别是,校长罗胜联提出要进一步凝聚优势方向和强化工程应用等方面。”几位分组负责人不约而同地说道:“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将平时的技术积累和研究成果与联合申报的企业的产业布局衔接到位。在省里答辩时,都是业内权威评审,万万大意不得。”   目标锁定,必须马不停蹄!经常夜已深,每个房间依旧灯火通明,打印机吱吱声还在作响,划破了后山的宁静:饿了,泡碗面都觉得费时间,就着矿泉水嚼着饼干。困了,和着衣服倒床就睡上,灵感来了噌起来干活。   时间就是命令,小病不下火线。在连续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一部分教职工感冒低烧、喉咙发炎、眼睛干痒、腰肌劳损,也仅是稍做休息就带上药物去工作,与其他同志一道研究由科技处、人事处、研究生院等部门实时提供的各种报表、数据和文件。在这里,管理支持与一线需求得到了快速匹配。正如学科带头人代冀阳对现场值守的科管人员所说:“服务就是要同教职工一道将发展之事办成做好。”   会间小憩,是大伙难得轻松的时刻,自已找个乐儿调节下状态,要么与家里通个电话、要么一起聊下孩童时光或者干脆靠到椅子上歇会。此时,在飘台上会看到一个身影眺望北方,陈震教授的母亲刚去世不久,按传统风俗本应回老家的他,毅然选择坚守岗位带着团队奋战。其实,很多老师就住在学校工作房,一个油门儿就到家门口了。可是,任务没有完成,没人选择离开。   因而,也有了7月一天晚餐前的有趣插曲:“你们咋来啦?”宋凯博士一脸茫然地望着他的妻女。原来,一心扑到工作上都忘记了他自己生日。巧的是,同队的张聪炫博士也是这一天生日。他和多数参加的青年教工一样,早早地让爱人带上年幼孩子回老家以便照料。那天是大家开心的一天,没有酒就加了几道小菜,就餐时间也破例延长了半个钟头。 “这些科教骨干中多数都是共产党员,能够吃苦在前讲党性,意志力执行力都很强。”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琳到招待所看望时深情地说:“党支部建在学科上的组织规划发挥出了战斗堡垒作用。这次申报仅是众多重点任务中的一个。无论平时还是关键时,这些业务骨干的敬业奉献精神让人感动!”   7月就这样在紧张有序中渡过。学校还专门邀请了知名产业专家对申报材料的工程化进行了论证。8月上旬,冲锋集结号再次吹响。工作组按照专家评估意见完成了最后一轮定稿。大考即将来临!   厚积薄发,精准构筑前进制高点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2015年8月20日,在省答辩现场,我校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前矛,被江西省发展改革委择优推荐至国家。2015年12月31日,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同意立项建设“无损检测与光电传感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016年1月9日,党委书记傅克刚与国家杰青何怡刚教授,北京航材院副总工程师陶春虎,合作企业厦门爱德森公司总经理林俊明共同为实验室揭牌。副校长刘卫东在贺辞中强调,希望继承和发扬好昌航团结向上有所作为的优良传统,在深化改革进程中抢抓发展机遇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希望进一步提炼研究方向,强化开放办学的理念,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体系,积极服务于区域行业发展。希望做好“平台、人才、技术、项目”的协同作业,聚焦于育人工程,重点做好师生的成长成才工作。   站在新的起跑点上,即将开启新的征程,必将承载着更多的希望和肩负着更高的使命。成绩终将属于过去,努力才能成就未来。促进无损检测与光电传感技术的原始创新和技术转化,努力打破跨国公司对于我国检测与控制技术高端产品的垄断……”的发展目标已然成为大家新的课题。   其实,从接到立项批文那一刻起,各学科负责人就共同筹划着新一年的工作:提升专业特色。飞行器结构与材料综合检测实验室、特种装备综合检测实验室、航空发动机综合监测(检测)实验室等专业研究室组建的论证工作已经启动。早准备早着手,稳步推进,聚集仪器、光学等学科优势,努力建成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基地。引进高端人才。将成立以院士为首,国务院学位评估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开好首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对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发展规划进行精准定位。同时,积极邀请高端人才加盟充实发展实力。强化软实力建设。以高水平学术会议、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拓宽青年教师成才渠道、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等为抓手,营造出“人能成才、事能成功”的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 ……   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列入了计划表、一项项指向清晰的任务陆续下达到各单位、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又开始在仪器设备间忙碌。国家工程实验室这艘战舰的蒸汽轮机已经开动。 因为辉煌只会在不懈努力中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