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爸爸”马乐:为了181个孤儿

16.07.2014  12:16

  2013年9月,33岁的河南小伙马乐放弃澳大利亚百万年薪,变卖掉家产,带着妻儿举家回国,接手父亲创办的唐河县正昌儿童福利学校,做起了现有的181名孤儿的“海归爸爸”。

  近一年来,马乐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为了181个孤儿,东奔西走,苦不堪言。但他不打算放弃。因为这些曾经让父亲牵肠挂肚的孤残儿童,如今已经成为了他决心守护的责任,无法割舍,更不忍放弃。

  父亲突然离世,181名孤儿难分舍

  马乐的父亲马守政,是唐河县有名的“大好人”。从2003年起,身为河南省谢岗实验学校董事长的马守政开始陆续免费接收孤儿,2010年,他和当地民政部门共同努力,创建了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民办封闭式全日制寄宿学校--唐河县正昌儿童福利学校。10年来,学校累计免费收养孤儿198人,除去逐年毕业的,如今学校里还有181名孤儿。

  父亲最初接收孤儿时,马乐还是个少年。但从那时候起,他就对父亲所做的事业感到骄傲。后来,马乐考上大学,到上海工作,又与妻子移民到了澳大利亚。这些年里时而听闻父亲讲起孤儿的生活,马乐明白父亲的忧心与牵挂,所以移民后他每年都坚持寄钱补给学校,先后汇给父亲约130万元用于学校建设和孤儿教育。

  然而,2013年,在澳洲安居乐业的马乐遭遇了人生前所未有的重击。“父亲7月份检查出有胰腺癌,9月份就去世了,对我来说很突然。”

  而真正陪伴在父亲病床旁,他才逐渐感受到父亲对学校孤儿们倾尽全副身心的投入--父亲的整颗心都给了孩子们。他可以清楚地记得每个孤儿的生日和每个残疾孩子的病情,却记不得自己一年仅一次的体检。

  “一直到临走,父亲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学校里那群无父无母的孩子。”马乐说,“父亲一直念叨:‘我这一走,要是没人管他们了,可咋办?’”

  生命的最后2个月,马守政一遍遍地向马乐交代每个孩子的情况,哪些孩子快生日了,哪些孩子要做身体检查了,还有哪些孩子得按时吃药……他说,这些孩子好不容易才有了一个家,可不能再让他们流落街头了。

  在父亲的病床前,马乐看出了父亲最大的牵挂是对孩子的不舍与担忧。他含泪答应父亲,不管怎样,都不会让这181个孩子的“家”散了。

  

马守政在与孩子们亲切的交谈

  放弃百万年薪,“海归爸爸”撑起孤儿的“家”

  去年9月12日,带着对198名在校孤残儿童无限的爱,年仅58岁的马守政因病离开了人世。

  孤儿们失去了最亲爱的“马爷爷”,学校的运行更是难以为继。尽管曾有对父亲的承诺在先,但现实问题仍然难以跨越:是把学校转手出去、重返澳洲的舒适生活,还是留下来继承父亲遗愿、做孤儿们的“新爸爸”?马乐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

  原本,马乐在墨尔本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妻子则是墨尔本医院的注册护士长,两人年薪上百万,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三岁半的大儿子与刚一岁大的小儿子的到来,更使这个幸福家庭令人艳羡。

  “我和妻子在澳洲的年薪超过百万元,说实话,面对抉择我曾犹豫过。”马乐说:“可一想到父亲为这群孩子的付出,也为了保住父亲艰难建立起来的家,我决定回来,我想让父亲走得心安。”

  这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决定。妻子更倾向在澳洲生活,工作伙伴也劝他不要一时冲动。但最后他还是说服妻子辞去工作、变卖家产,从墨尔本回到了唐河县。

  从此,马乐也像自己的父亲一样投入到了学校的工作当中,全权负责181名孤儿的学习和生活。孩子们对父亲的怀念他看在眼里,马乐不断告诉自己: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可以想象,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澳洲有着一份辉煌的事业,一个美满的家庭,却要变卖了家产,远涉重洋,回到清贫的家乡,接受一份没有回报的事业。这样的选择在不少人看来难以理解。可马乐的这个决定让与马守政共事多年的白老师感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马校长苦撑了10年,巨大的资金缺口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显得苍老。”白老师说,自从马乐在澳大利亚工作后,每年都坚持寄钱补给学校,“其实,马乐的心早就和老校长一样,都放在这些孩子身上了。”

  此番回国,为了让马乐专心接手学校的工作,妻子带着两个孩子住到了娘家温州。对此,马乐有些愧疚,花费那么多精力在别的孩子身上,却不能陪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成长。“我就告诉自己,我不仅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也是这181个孤儿的爸爸。”

我要评论 »
  • 1
  • 2
  • 3
  • 下一页
  • [责任编辑:赖琳萍] 来源: 中国青年网 | 一键分享: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