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们“永不行贿”离不开法律与制度撑腰

19.11.2015  09:43
原标题:马云们“永不行贿”离不开法律与制度撑腰

   马云们“永不行贿”离不开法律与制度撑腰

   背景 :不久前,马云在世界浙商大会倡议“永不行贿”。昨天,中国纪检监察报头版刊文《“永不行贿”的马云们,好日子还在后头》。

   现代快报发表伍里川的观点: 马云这样解释抛出“永不行贿”的初衷,“这几年,我国的反腐力度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腐败对一个国家的伤害是巨大的,有受贿就有行贿,两头都要堵住”“老板给官员行贿,树立的榜样就不对,底下的员工就可能受贿,整个企业就扭曲掉了。”这是马云的理解。老老实实做事的企业,虽然一时间可能会遭遇“不顺”,但必然笑到最后,也理应成为胜者。中纪委机关报宣称“马云们好日子还在后头”,亮明态度:永不行贿的企业值得点赞,而为守法守规企业排除干扰是执政者的要务。“惩治腐败,打击权力寻租,可以推动建设廉洁政府,推动清除阻碍市场机制运行的障碍,促进规则公平,创造更好的投资营商环境。”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前夕接受《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时,这样阐释。中国需要更多不行贿也能办好企业、在商业道德和道德价值双丰收的榜样。这既要惩治以行贿为荣的企业,也要把更多观望的企业拉回正轨。

   小蒋随想 :马云说“永不行贿”,从道德高地上看,正确无比。但对处于困境洼地的企业与个人,马云的“大义凛然”,又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感。其实,绝大多数人心中都有是非观,但知易行难,真遇到霸权的时候,一些人的脊梁骨被迫发软,还有一些人为了不当得利,主动对权力进行金元公关。所以,“永不行贿”作为一种自律,更像是“私德”层面的东西。而社会不仅需要好的私德与自律,更需要建立好的制度与规则,通过好的制度规范并导向好的行为。从这一角度,高层强力反腐,政府减政放权,官方媒体力挺“永不行贿”,就是在制度上发力,为老老实实做实业的企业撑腰,让试图靠商业行贿得利者自吞苦果。人们应当明白,正本清源需要一个过程,并且正与邪是辩证存在的,不能因为还有行贿与受贿发生,就没了信心。还是那句话——正义必胜。

   富豪被迫杀人“罪与非罪”考验司法公正

   背景 :针对网络上曝出四川宜宾伊力集团老总、宜宾首富章英启被绑架勒索1亿元一事,有记者从当地公安部门获得证实。据公安机关回应,涉案的四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抓获。不过据曝料,犯罪嫌疑人在绑架章英启时,还胁迫、威逼他以绳索勒颈的方式杀害了一名按摩店员工。四名犯罪嫌疑人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摄像,然后才将章释放回家准备赎金。

   京华时报发表王琳的观点: 被胁迫杀人案近年来间或有之,每次媒体披露此类案件,总会引发激烈争议。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见有三个,即犯罪工具说、紧急避险说和胁从犯说。“犯罪工具说”认为,被胁迫杀人者已经失去了意志自由,完全沦为胁迫者的犯罪工具,所以犯罪结果应由“工具”的使用者即胁迫者来承担。“紧急避险说”认为,为保护自己的生命免遭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牺牲一个较小的法益来保护另一个较大的法益。“法律不强人所难”,因此应认定采取紧急避险的被胁迫者无罪。“胁从犯说”认为,被胁迫者虽然人身自由受困,但他仍有选择杀人或不杀人的部分意志自由,故应将被胁迫杀人者看成是胁迫者的胁从犯。从过往发生的同类案件来看,司法机关的最终处理意见并不一致:有的是不起诉,有的是起诉后被法院判决无罪或有罪免责。宜宾这起“被胁迫杀人案”将走向何方,仍需当地司法机关来最终解答。那些质疑“杀人竟无责”的网友们,不妨再等等看。

   新京报发表邓学平的观点: 四名犯罪嫌疑人逼迫章英启杀人的动机是很明确的,就是用“杀人证据”威逼章英启不报警。而对于章英启来说,并不存在明显的杀人动机。如果是受人胁迫且别无他法,那么章英启在案件中只是四名犯罪嫌疑人的杀人工具,最多也只是胁从犯。不可否认,章英启还有另一种选择:那就是宁愿自己被杀掉也不对无辜者行凶。但法律不能苛责每个人都去做大义凛然的英雄,毕竟在道德高地和法律底线之间还有宽阔的灰色地带。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另外,章英启获得人身自由后,选择了主动报警和投案,这属于自首,也可以从轻处罚。这或许正是章英启目前仍在正常上班的原因。

   小蒋随想 :面对富豪被迫杀人目前仍上班,一些网友立马喷口水。“喷点”是“刑不上富人”,质疑有关方面“执法不公”。这种吐槽有非理性的成分。章英启目前未被羁押,不等于其今后不必负刑事责任。章英启本身是受害人,其杀人属于被胁迫,事后他主动投案自首,后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性较小,公安机关对其作出不羁押的决定,有其道理。今后是否对他提起公诉,法院将如何判决,还得走着瞧。部分网友为何不够理性,何以怀疑执法机关能否秉公执法,个中缘由耐人寻味。现实中,确有某些有权有势者“花钱减刑”,地方行政者干预司法审判也非个例。这些恶例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了很大变数,执法机关的公信力被动摇。章英启被称为“宜宾首富”,他会不会用钞票进行“公关”,当地政府官员会否就章英启案向执法机关“打招呼”,进而影响有关诉讼与判决,这些是质疑者最关注的。对执法者而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作出公正判决,才能打消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