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马宝军:信托如何开启中国“艺术金融”新时代

20.11.2015  14:37
原标题:对话马宝军:信托如何开启中国“艺术金融”新时代

  原标题:对话马宝军:信托如何开启中国“艺术金融”新时代

  艺术与金融就像是一对恋人,郎“”女“”。金融财大气粗,为百业之首,又助推百业。而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尚待开发的神秘宝库,也是人类提高生活品质不可或缺的元素。

  拍卖、画廊,银行、基金,质押、按揭等,围绕艺术的金融日趋繁荣。管理着超过15万亿资产的信托行业,作为金融的第二大子行业,也开始聚焦艺术金融。10月8日,一直以研发和创新见长的百瑞信托,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艺术金融高峰论坛,正式拉开进军艺术金融领域的序幕。日前,记者对话百瑞信托董事长马宝军,揭秘“信托如何开启中国‘艺术金融’新时代”。

  图片说明:百瑞信托董事长马宝军接受记者采访

  金融与艺术密不可分

  记者:作为一个金融家,您如何理解艺术与金融之间的关系?

  马宝军: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增长,艺术经济逐渐在中国形成,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能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首先,艺术与金融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的工具,追逐利益是其基本属性;而艺术作为价值综合体,其价值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数据表明,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居民消费以物质消费为主,艺术品主要用来满足少数富裕人群的收藏需求,市场发展缓慢。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重时期,艺术品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市场逐步升温。2008年至2010年,我国人均GDP从3,400美元增加至4,400美元,随之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从122亿元增加至589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20%。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转向文化消费为主,艺术品逐渐成为重要的投资渠道之一,市场发展趋于成熟,2011年我国人均GDP为5,577美元,同年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为948亿元,比上年589亿元增长61%。

  当前,在西方发达国家,艺术已被广泛金融化,艺术银行、艺术基金与信托投资、艺术品按揭与抵押、艺术品产权交易已融入普通居民的生活,艺术品投资与股票、房地产投资并列成为企业和家庭的三大投资方向,数据显示占据企业和家庭总资产的5%~25%。

  其次,金融与艺术的互补性很强。金融与艺术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和行业,看似“道不同”,实则“两相利”,二者的结合恰恰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产生“1+1>2”的效果。艺术本身是艺术家通过生活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实现对梦想的追求,而“美梦成真”需要有圆梦的手段。金融正是以资本运作为手段,通过专业化和管家式的一揽子服务,将艺术家们从繁杂的俗务中解脱出来,明悟灵感,潜心创作,最大限度的施展艺术才华,进而对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信托服务于艺术家的三个层面

  记者:金融有有多个子行业,在提供服务方面,又各有各的特点,具体到信托,她该如何服务于艺术?

  马宝军:金融涉足艺术领域由来已久,但相较于其他金融子行业,信托是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集投融资职能于一体,具有全方位服务于艺术发展的独特优势。金融服务于艺术不应该仅仅关注艺术品本身,更要关注艺术品的创造者——艺术家。

  当艺术家处于成长阶段时,需要展览、宣传作品,信托可以提供展示平台,助文化推广;当艺术家成名成家时,需要出售、投资艺术品,信托可以搭建交易平台,推文化运营;当艺术家功成名就时,需要作品的收藏和传承,信托可以组建管理平台,促文化传承。

  图片说明:信托服务艺术家成长的各个阶段

  记者:那么,是否可以说百瑞信托是以艺术家为切入点,以人为本运用信托手段来服务于艺术的?

  马宝军:是的。

  记者:不同的艺术家需求也会不一样,是不是信托在提供相应服务时所使用的具体方式方法也会不同?

  马宝军:是的。在艺术家成长阶段助文化推广,可以设立公益目的艺术信托。

  在设立定向支持艺术事业发展的公益目的基础上,信托可以搭建资本和艺术资源对接的平台,多元化、多渠道募集资金,通过金融运作获得信托资产收益,并将收益持续投入艺术公益事业,为艺术馆建设、艺术创作基地建设、艺术推广等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一方面使有艺术情怀和艺术梦想的企业家与高净值人群更近距离的接触到顶级的艺术家,更全面地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实现其对艺术的追求;另一方面为艺术家留出更多的时间,以专注于思想的修行、技能的修炼、生活的感悟,创作出可以传世的作品。

  公益目的艺术信托可以采取“信托+专业机构”的运作模式。在艺术金融领域,研究机构、协会、基金会等组织在艺术品运作与对接具体艺术项目方面具有优势,而信托作为一种独特的财产管理制度,在专业资金管理层面具有特有的金融服务优势。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两者的专长,专业机构负责对接艺术家,建立高质量的艺术家库和艺术品池,信托公司则负责募集资金及资金的管理运作、投资收益交给艺术机构开展活动。这种模式能够实现投资和捐赠的相对分离,提高基金会的运营效率,使捐赠款项和市场募集款项实现保值增值,从而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用。

  记者:您说在艺术家成名成家时“推文化运营”,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马宝军:信托公司可以基于金融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专注于服务艺术家、收藏家与文化艺术机构成立基金管理公司,打造一个开放的生态,促进金融技术与互联网科技融入文化艺术创作、传播的全过程,为文化艺术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一是服务于艺术家的成长。目前市场上的艺术品抵质押、艺术品按揭、艺术品租赁、艺术品证券化等艺术金融产品关注的是“艺术品”,而“艺术家”更需要被关注。对于有潜力的青年艺术才俊,需为他们提供优良的创作环境,资助他们参加研讨、交流和社会实践,举办作品境内外巡展等,服务青年才俊,使其心无旁骛、专心于创作、专注于作品的艺术性,逐步成长为艺术家。对于功成名就的艺术家,需使其走出国门跻身世界舞台,开展国际间交流切磋观摩学习,展示中国文化,吸纳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突破自我流芳史册。

  二是创新艺术品投资模式。艺术品天生就是一种投资品,除了拥有文化属性以外,还具有经济属性和金融属性。当前,艺术品市场与股市、楼市一样,已经成为中国主流投资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针对不同类别的艺术品组建专业的、权威的、顶级的鉴定专家团队,专家团队以合伙的方式参与到艺术品投资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保障艺术品投资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对于艺术品创作和传播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众筹的方式解决。通过作品众筹,股权众筹、公益众筹等方式促进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家的沟通和交流,改变艺术家工作室式的封闭创作和运作模式,通过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参与,提升艺术家的市场参与性与艺术品的市场流动性,实现艺术大众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