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教练陶绍明:科学训练 健康“跑马”

29.05.2014  20:43

  25日的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发生了一参赛选手猝死的悲剧。前国家女子长跑马拉松队教练陶绍明建议,业余参赛者需充分认识马拉松是一项高风险的运动项目,并辅以循序渐进的长期训练,在比赛过程中量力而行。

  陶绍明表示,马拉松比赛因为距离长,对于肌肉、关节、韧带和心脏的刺激非常大,他建议刚开始跑步锻炼的爱好者每周保持3至4次长跑训练,待肌肉和关节韧带等支撑器官逐步适应后,半年后可增至一周5次长跑训练。其中,3个月内每次训练跑步距离为3至6公里,三个月后5至8公里,半年后6至10公里。

  陶绍明建议,准备参加半程马拉松比赛的业余选手需要3至6个月的实际训练准备期,平均每周有3到5次5至12公里的训练,赛前两个月内有3到5次12至18公里的耐力训练。

  陶绍明强调,一个完整的马拉松训练必须完成“三部曲”:第一,需要充足的准备活动,包括3分钟的慢跑和3分钟的关节肌肉拉伸;第二,在主体运动过程中合理安排运动量,注意适度负荷;第三,运动后进行5至8分钟的拉伸运动,一周内最好有1至2次肌肉按摩,修复肌肉和心脏劳损。

  比赛过程中如何了解自身身体状况?陶绍明说,马拉松爱好者需要正确判断危险,如果在比赛中发现肩部和背部疼痛,同时有发麻的情况,这是心脏出现严重问题的一个信号,此时需放慢脚步及时调整;其次,在比赛中要少量多次补充水分,不能等口渴再一次性补水,否则会因为水分不够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变慢,体温迅速升高,心脏负荷加大,出现晕倒抽筋等症状。

  我国近年来长跑爱好者人数骤增,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马拉松比赛中。但是,在充满热情的同时,科学训练往往被忽视,增加了比赛中的风险。“应该从猝死事件中吸取教训,普及科学训练方法,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未来中国需要马拉松,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陶绍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