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有优劣之分:“骐骥”为优 “驽马”为劣

16.01.2014  21:02

  中华马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体现在历朝历代的经济、军事、政治层面上,同时也渗入到文字之中。翻开字典,以马字为偏旁部首的汉字有上百个,其中有的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而有的依然被我们使用着。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字我们虽然能够认出来,但是其背后代表的故事却已经被我们遗忘。许慎曾在《说文解字》中对马有过这样一段诠释:“马者,怒也武也……凡马之属皆从马。”这些以马为偏旁部首的背后,都与马息息相关。只是,我们已经忘记了这些字的背后,到底有着“神马”意思。

   从騳和骉说起

  话说不久前,小编我在微信里读到了这样一个段子:“有个学生叫马騳骉,开学点名,班主任不会念,就问‘马叉叉到了没’?语文老师有点文化,点名道:‘万马奔腾到了没’?体育老师直接改用‘一群马来了没’?历史老师点名道:‘五马分尸到了没’?数学老师最直接‘马6来了没?’

  一直自诩为有文化的小编看完这个段子,不由得汗颜,因为騳和骉怎么读,小编也不知道。无奈之下,小编只好翻出字典,好好查了一下这俩字儿的起源。

  那么,这俩字儿到底有啥含义呢?且听小编给你说道说道。

  话说在人类还没有意识到“文明”为何物的时候,战争与武力是生活的常态,部落、诸侯之间为了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打一架的事情时有发生,而作为常年伴随着人类出生入死的马,也成了怒焰与武力的象征,战场之上,不管是战车的驱动,还是骑兵的冲锋,都会出现群马奔腾的壮观景色,于是,古人创造了两个独特的字,“”和“”。

  说起“”字,其实就是两匹马并排奔跑时发出的声音,《六书故·动物一》中对騳字的解释是:“两马从驰,声騳騳也”。与騳字有点近亲关系的,则是骈字。

  话说小编当年读书时,最喜欢的就是骈体文,这种全篇以双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相互对称,讲究音律的文体,之所以会被称为“”,也跟马有关。所谓的骈,最初是指一车套二马,也就是两匹马共同拉的车。在《尚书·大传》中曾有记载:“命于其君,然后得乘饰车骈马”。两马同奔为骈,发出的声音为騳,那么很多很多马一起奔跑叫什么?古人灵机一动,于是创造了骉字,用来形容万马奔腾的样子。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老师果然还是有文化的,至少他知道马騳骉同学的名字里,有一个万马奔腾的意思。

   骄騋駥,神马的身高

  在马騳骉的段子里,语文老师有点文化,数学老师则是以数字来称呼马童鞋,只是老师,你这么给马自达做广告,马自达的老总知道吗?

  不过话说在汉语文字中,马与数字之间的关系还真的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说大多数人都认识的“”字,以及大多数人都不认识的“”和“”字。

  在中国古时候,人们对于马的标准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马的年龄、身高、齿龄等等都关系到马的优劣,而其中划分最详细的,莫过于马的毛色与身高,因此聪明的古人就据此发明制造了一批表述马的身高和毛色的字。

  说起骄字,如今我们想的更多的是骄傲,骄兵必败,不过最早的时候,骄字本是专指马的身高,《》曰:“我马唯骄”,而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则是这样说的:“马高六尺为骄”。那么六尺是多高呢?据史学家考证,在不同的朝代,一尺合计的长度也是不同的,以《说文解字》成书时的东汉时期的度量单位来换算,当时一尺的长度为21.35—23.75厘米之间,也就是说,马高在一米二到一米四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为“”。而当马的身高达到七尺以上时,古人又创造了另一个字——騋,也就是说,凡是身高超过7尺的马,可以被称为騋;而当马的身高达到八尺以上时,就算得上是非常非常优秀的宝马了,而对于这样的宝马,当时的古人们一般都称之为“”,后来为了与龙有所区别,于是创造了另一个字——駥。

  六尺为骄,七尺为騋,八尺为駥。但是马的身高,就蕴含着诸多的文化内涵,真佩服古人的记忆力,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划分马。

  神马的毛色

  身高的划分让数学一直不好的小编很头疼,但是关于马的毛色的划分,让美术不好的小编不但头疼,而且脑袋疼,要知道小编的美术课成绩很差,小学时候还经常因为忘记带美术课本被美术老师扭着耳朵教育啊!

  好吧,我们还是不说美术课,继续说马的毛色吧。

  曾有学者对《说文解字》中的《马部》 进行过详细统计,发现古人用来表达马的毛色的字足足有20多个,每一个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比如说楚霸王项羽的乌骓马,所谓的骓,其实是指“苍黑杂毛”的马,而在这个字的创造上,古人也可谓煞费苦心,所谓的骓,是一匹马与一个“”合在一起,而“”在古语中含有(鸟头)尖锐的意思,也可以引申为“金字塔尖”或者顶级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说,但凡是能够被称为“”的,大多含有“顶级宝马”的意思。

  再说骝字,其本意是指黑鬣、黑尾巴的红马,在古人看来,这种全身红色,只有脖子跟尾巴上的毛是黑色的马,也算是难得一见的好马,难怪李白曾经写下“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的诗句。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类的字用到的也越来越少,甚至逐渐地被人们遗忘,也正因为如此,一旦它们重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会给我们一种不适应的感觉。

  譬如说某汽车厂商就曾出产过一款名为骐达的汽车,这个骐字的来历也很是有趣,小编我翻了一遍书发现,骐字本意是“马青骊文如博棋也”。翻译过来,就是“青黑色有如棋盘格子纹的马”,呃,造这个字的古人先生,这样的马你确定是用来骑乘的,而不是用来当做棋盘下棋用的?

   性别与优劣

  除了马的身高与毛色,造字者们还根据马的优劣与性别创造了不同的字和词语来对应。

  比如说《荀子·劝学》曾有过这样一句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里的骐骥和驽马,最初说的就是马的优劣。在《周礼·夏官·马质》中,对于马的等级曾有过明确的划分:“马量三物,一曰戎(通駥)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而宋应星在《天工开物》 中曾这样记载:“若最粗而为毯者,则驽马诸料杂错而成,非专取料于羊也”,可见驽马之劣,即使做了毯子,也是用来掺杂其他毛料的。

  与驽马相反的是骐骥,在《东周列国志》中:“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及其衰老,驽马先之。’今鞠太傅但知臣盛壮之时,不知臣已衰老矣。

  对于马的性别,造字者们也颇有讲究,骘本义就是指公马,后来被引申为评论的意思;而骒则是指母马,之所以把马与果凑在一起,其本意表示的是“身上长着类似于瓜果的乳房的马”,也就是处于哺育期(产奶期)的母马。

  (文/记者 李解)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