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能否成为"第四主粮"还要翻过多道坎

26.01.2015  03:43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经济简报》,目前,中国的粮食总需求为6亿吨,预计2020年会达到6.7亿吨,2030年达到7亿吨,粮食需求呈增长态势。对应目前我国粮食总产量,应该说,粮食产量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表示,目前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谷物的进口量仅占国内产量的2.4%,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这个时候提出马铃薯主食开发,是因为拼资源拼消耗的粮食增长方式不可持续,需要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需要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需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需要在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这“四新”要求,“”出了马铃薯主食开发思路。

  从资源约束来看,我们的粮食生产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统计表明,我国耕地面积不足全世界一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1/3的化肥;我国耕地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粮食增产的背后土地污染、地下水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节水角度来看,马铃薯生长需水较少,其最低蒸腾系数比小麦、水稻要低得多。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不仅能正常生长,还能减少水土流失。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扩种马铃薯潜力很大。

  从营养角度看,马铃薯主食开发有利于改善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万宝瑞介绍,马铃薯被称为“十全十美”的营养产品,富含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有利于控制体重增长、预防高血压、高胆固醇以及糖尿病,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像模像样的“第四主粮

  自我国从南美引进马铃薯种植的400多年来,马铃薯一般都被用来鲜食或菜食。把马铃薯当做“第四主粮”,很多人的头都会摇得跟拨浪鼓一样。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表示,主粮不主粮,关键要看作物是否能在比较大的区域内大规模进行生产;是否能够大量的长时间存储;是否能够被大部分消费者接受;是否在一日三餐里占主要比重;是否能够提供大部分人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

  说马铃薯是像模像样的“第四主粮”,因为,产品品质符合。能够作为主粮,是因为马铃薯能够为人体提供全面的营养成分,100克马铃薯中所含丰富的钙、磷、铁、硫胺素等,几乎兼有粮食、果蔬里所有营养成分,被誉为人类的“第二面包”。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已将马铃薯、小麦、玉米、水稻列为四大主粮,在种植面积、科研投入上给予主粮地位的待遇。

  因为,产业规模符合。近几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2013年达到8421.9万亩,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西北等地区,种植规模世界第一。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今后要通过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因地制宜扩大种植面积,在不挤占三大主粮的前提下,由目前的8000多万亩扩大到1.5亿亩,把马铃薯亩产量提高到2吨以上,让马铃薯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因为,加工潜力符合。按照2012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马铃薯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马铃薯加工业总产值可达到350亿元,利税45亿元,年加工转化马铃薯1400万吨。利用现代科技可以延长马铃薯的产业链,马铃薯全粉加工可以做压缩饼干、高档面包。工业用途上可做变性淀粉。最近,有关部门启动马铃薯主食开发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未来马铃薯完全有可能成为稻米、小麦、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粮作物。

  像模像样的“第四主粮”受到了农业专家的普遍肯定。在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专家分析,马铃薯增产潜力远优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传统作物。受耕地面积、水资源、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小麦、水稻、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但马铃薯增产潜力远优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传统作物,全粉更全、价值更高、更耐储存。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