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后人明清时义乌经商 系小商品市场源头

09.06.2014  14:13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唐代著名文学家骆宾王七岁时作的《咏鹅》几乎是每个孩子启蒙时学会的第一首唐诗。而对南京市民骆仲华来说,这首诗的意义更是不同寻常。

  “我是浙江义乌骆宾王的后裔,我手边有骆氏家谱。”近日,骆仲华给我们打来电话。南京有“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后裔?满怀着好奇,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踏上了寻访之旅。 记者 王凡

   后人儿时学《咏鹅》诗,长辈会教导其向祖宗骆宾王学习

  骆仲华,今年74岁,家住南京市秦淮区,某部队总工程师,出生在浙江义乌清塘村。“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时隔几十年,骆仲华还记得长辈用浓厚的绍兴普通话教他念《咏鹅》诗。和同龄孩子只学会背诗不同,长辈们教完了诗,一定会教导他要好好向骆家祖宗骆宾王学习。

  骆宾王七岁咏鹅的故事,骆仲华从小耳熟能详。骆宾王出生不久,父亲骆履元上京谋仕,抚养骆宾王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父亲和妻子。祖父对骆宾王的教育非常用心,在他咿呀学语时,祖父就有意识地让他朗读诗文。7岁时,祖父的一位朋友来访,祖父带骆宾王陪客人一起外出散步,途径村前的大池塘时,见一群白鹅在塘中戏水,见此情景,客人问小宾王:“你能把白鹅戏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诗吗?”骆宾王听罢,向塘中凝视片刻,略加思索,念出了那首日后流传于世的《咏鹅》。骆宾王因此得到“江南神童”的美誉。

  “骆宾王其实是义乌骆氏第22代裔孙,骆氏家谱中记载的历史远比骆宾王更早。”骆仲华说,等他长大后,父亲对他讲,义乌骆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汉代。家谱中记载,义乌骆氏始祖是东汉永元年间的尚书郎雍临公,因为官场角逐不顺,从山西骆谷迁徙到义乌十五都、分水塘避居,从此,骆氏在义乌繁衍生息。

  1900多年来,家族内历代人才辈出,早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就出了骆俊、骆统、骆秀,祖孙三代文臣武将,名噪一时。当然骆氏子孙中最杰出的还是骆宾王,所以后世子孙排辈时有两个说法,一是以始祖雍临公后裔来说,一是以骆宾王后裔来说。像骆仲华,以始祖来算是骆氏63代裔孙,若以骆宾王后裔来算,是骆宾王41代裔孙。

   后人以骆宾王诗篇《》、《》、《》命名骆氏宗谱

  在骆仲华从小听到大的故事里,义乌骆氏松、竹、梅三大宗祠是大人们常常谈起的。据祖辈们说,骆宾王因为思念义乌老家,写下《》、《》、《》诗篇。骆宾王写诗时大概想不到,这“岁寒三友”对骆氏家族会有这么重要的意义。

  骆仲华说,义乌骆姓共有《梅林骆氏宗谱》、《松林骆氏宗谱》、《竹林骆氏宗谱》三支骆氏后裔的宗谱,宗谱的名字正是出于先祖骆宾王的诗篇,“我是松林骆氏的后人。小时候我看到家里有二十几卷破烂不堪的《松林骆氏宗谱》,虽然里面文言的内容看不懂,但是很有兴趣。

  现在能查找到骆氏最早的修谱记录始于宋代,是《梅林骆氏宗谱》。骆氏第28代裔孙骆云,见子孙繁衍昌盛,为了传承祖辈遗志,将住在石臼书院(东汉时骆氏祖先兴办)一带的李塘等骆氏子孙后代编入宗谱,宗谱命名为《梅林骆氏宗谱》。

  而松林骆氏的始祖是第29代裔孙骆诚。据家谱记载,北宋开宝、雍熙年间,他举家从梅林西迁到湖山骆宅,由此松林支从梅林骆氏划分而出,自成一支。发展到36代子孙骆昌时,时值金人入侵,宋高宗赵构南渡建南宋。骆昌因为时局混乱弃官回乡,避居湖山骆宅,在周围栽种了一大片松、梅、竹林,并编纂了《松林骆氏宗谱》。

  另一支竹林骆氏是三支中最“年轻”的,始于37代裔孙骆文。他迁居楂林,在此安居乐业。据说还根据骆宾王诗篇《》的意境,传承先辈文化传统,也栽种了一大片竹林、松林和梅林。

  松竹梅三支形成相隔约350年,“我父亲曾经说,祖宗根据骆宾王《》、《》、《》的诗情画意命名宗谱,是期待子孙后代要像松竹梅那样枝繁叶茂,经过寒冬的历练不凋不衰。”骆仲华说。

  骆仲华退休后一直在从事家谱研究,他手边的《松林骆氏宗谱》是1997年时续编的,民国时期修撰的家谱在义乌老家,宋代的家谱也依然还在,目前由国外的宗亲保管着。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