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分离卅二年

02.09.2015  04:25

  □裴平

  我母亲的名字叫叶(周)玉梅,她亲生父母的老家在南昌县荷埠周村。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村庄沦陷。1939年,侵华日军到该村大肆烧杀,全村老百姓被杀600多人,房屋几乎全部烧毁。我外公带着全家背井离乡逃难到鄱阳县。

  1940年11月27日,我母亲就出生在鄱阳县古贤渡的一个难民所。当时,母亲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加上我外婆的父母和外婆的婆婆,全家八口人,生活非常艰难,靠吃救济为生。

  母亲出生后的第二年夏天,为了生活,我外公在河里抓鱼时不幸淹死。迫于生计考虑,家里的三位老人商量,只得将我母亲送给了当时也在鄱阳县古贤渡逃难的湖口船民叶新启(即养我母亲的外公)家抱养。可怜当时只有九个月的母亲就这样离开了自己妈妈的怀抱,从此母女骨肉分离长达三十二年之久。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66年春,我父亲从我湖口的太婆那里了解到母亲的身世,于是写信给南昌市公安局,请求帮助寻找亲人。南昌市公安局及时回信说他们到处找了,但是没有找到。真是无巧不成书,1972年9月,一名原来也在鄱阳县古贤渡逃过难的都昌船民,在湖北省汉川县血防站治疗血吸虫病,而我的亲姨妈周英(小名周冬梅)正好是血防站的医师,就这样慢慢地一叙,都对上了头。这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那位热心人告诉我姨妈,你妹妹三十二年前被一个名叫叶新启的船民家抱养,现在湖口县。姨妈马上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舅舅。于是舅舅就趁国庆节来湖口寻找,兄妹终于团聚了,大家相拥而泣。这时,我母亲已经三十二岁,是五个孩子的妈妈了。骨肉分离长达三十二年,造成这一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是臭名远扬、罄竹难书的日本军国主义。因此,我作为在旧中国受尽劫难却得以幸存人的后代,为了不忘记这段历史,特写成此文以纪念。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