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创:新媒体别揭“旧伤疤”

18.08.2015  13:33

  浩瀚如烟的信息,如果没有经过严谨的把关,只会造成真伪难辨、众声喧哗的表达;如果不经过理性的沉淀,很可能变成三人成虎,这也加剧了新闻伦理的冲突。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对象带来的二次伤害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日前,中传女大学生被害案引发各类新媒体关注,并被不断地揭底,甚至造成了对受害当事人的二次伤害。(8月17日《法制日报》)

  网络时代,新媒体信息跑赢传统媒体,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信息来源不可靠,消息审核不严格,真实性存疑。在速度选择与内容核实间,新媒体往往择前者而回避后者,一方面,是新媒体手段单一,更多时候是坊间传闻,缺乏考证核实环节,特别是一些公众号、自媒体,既无相关经济基础亦无新闻采编资质,为不实消息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另一方面,一些新媒体一味求新,追求吸睛吸粉,过分挖掘事件信息,把部分不该公之于众的信息随意披露,甚至侵犯个人隐私,影响极为恶劣。

  在近期刚刚发生的天津爆炸事故中,极为典型的舆情应对就是“谣言满天飞,辟谣跑断腿”。这其中,虽说有宣传部门应对和管理上的不善,但却少不了一些新媒体的造谣惑众、肆意传播。8月1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再次发布通报,公布近日严肃查处了360多个传播涉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谣言信息的微博微信账号,有的被永久关闭。这其中,甚至不乏传统纸质媒体的新型载体一起趟混水,如郑州晚报微信公众账号发布谣言信息,河南网信办依法依规对郑州晚报新媒体及相关责任人员作出了处罚。因此,在传统媒体现有体制与相对严格的审核体系下,相关的规则仍发挥着显著的效用,以谣言吸引注可以说是一道老旧的伤疤,既然传统的官方媒体将此作为不可触碰的底线,新媒体也不必去揭这道“旧伤疤”。

  当然,风靡网络的新媒体更多时候是游弋在灰色地带,贩卖所谓的隐秘信息,剥洋葱式地层层“揭底”,吸引公众关注牟取利益。在中传女大学生被害案事件中,一些公众号一方面不断地挖掘受害者的个人信息,甚至毫不避讳地在网络上贴出其照片,另一方面又只是浮于表面的粘贴行凶者持照片,缺乏对事件的深入分析,固步自封地对事件引入了片面评判。

  毋庸置疑,作为新生力量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互动交流、突发事件跟踪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新媒体在想方设法提高平台曝光度的同时,必须坚守的法律和道德底线千万不能丢。频繁地挖掘偏离事件本质的信息,一味满足个别人的窥私欲,甚造谣生是,这是不过是媒体传播报道的伤痛历史。既然这些“揭短”、“揭旧伤疤”的落伍手段已经为法律所禁,为道德所不齿,倒不如老老实实地用事实感染人、用事例打动人、用道理说服人,这才是新媒体发展的根本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