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创:职业评价不能沦为“别人家的孩子”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者看来,当下社会声望最高的5个职业依次是:科研人员、大学教授、工程师、医生、律师。78.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职业的社会声望一般或较低,41.3%的受访者不愿意子女从事自己现在的职业。(5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假如严格按照数据说话,近八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职业声望不高,然其依然圈定了五个当下社会声望最高的职业。这样的调查结论有两个必须厘清的基本事实:一则,“认为自己职业声望不高”源自受访者主观认知和自我感受,回归职业评价体系,这样的受访心声可作为参考但不应成为最终结论。
二则,弄清另外一个概念,勾选出的五个社会声望最高的职业与上述受访者“声望不高”的感受并不冲突,自我评价为主观判断,声望排序是多项选择。与此同时,受访者对职业社会声望的排序,更多的是评价与己“利益无关”职业,就本职业而言,目光聚焦点往往是自家的“一把辛酸泪”,“孤芳自赏”难免分外悲怆。
囿于此,一个更加吊诡的调查结论是,在受访者评出的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中,医生、律师等对自身职业声望的评价仅处于中下水平。面对同一职业,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职业评价往往落入“别人家的孩子”的俗套。就某一职业而言,社会评价的高低无法左右的“局中人”的困惑,横向比较,总能找出本职业与“别人家的职业”欠缺之处,职业声望排序,永远不敢把本职业排在第一。
其实,就职业声望的调查与评价方法来说,除了自我评价、民意测评,少不了的一条关键因素是“指标评测”,通过职业环境、任职者素质、社会报酬等各个指标科学测评。当然,各项指标权重直接影响评价结果,媒体曾经报道美国18个声望高的职业,“表面风光钱包沧桑”的职业背后,依旧按照年收入多少依次排下,让人咂舌。
还原真实的职业声望,不是在“矮子里面拔将军”,普遍评价不高与客观的社会现实不应成为悖论。弥补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裂痕,当从提升职工归属感做起,理性看待行业差异,公正评判社会价值。犹如成功的花儿,不能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社会分工的不同、行业背后的付出,看到个体差异才不会让“别人家的职业”迷惑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