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创:这样的“阅读门槛”该破除

20.04.2015  11:49

  近日,有市民反映,根据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规定,阅读该阅览室图书需要具有研究生及以上文凭或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研究人员,这一规定被读者质疑“有歧视嫌疑”。为此,北京青年报记者前往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探访。工作人员表示,确实有此规定,但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古籍等历史文献,减少使用频率。(4月19日《北京青年报》)

  保护古籍等历史文献,本无可非议。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典籍文化遗产。保护典籍文化遗产,对于维系中华民族血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但通过设置“阅读门槛”、减少使用频率的方法,来达到保护古籍文献的目的,却是本末倒置。

  根据工作人员的回应,古籍等许多历史文献都是很珍贵的,一旦损坏都很难补救,制定此规定是为了减少书籍使用频率,保护古籍善本。同时,古籍等文献内容相对较为专业,一般提供给有科研需求的研究生、博士或专业研究人员用于学术研究,其他读者对这些书籍的需求较小。然而,在笔者看来,古籍本就是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倘若古籍文献全被尘封,何谈弘扬传统文化?再者,普通读者“需求较小”岂能成为设置“阅读门槛”冠冕堂皇的理由?须知,群众需求无小事,政府职能服务恰恰体现在一个“”字上。常言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就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积累。政府管理部门的服务同样适用这样的道理,群众的小需求都解决不了,何谈解决群众大需求?

  从根源上看,还是图书管理部门把功夫用到了虚处,重拳没有打到靶子上,期望“一纸告示”解决古籍保护难题,怕是难以奏效。群众需求小不等于群众无需求,只图工作省事,不思保护措施,一刀切设门槛,漠视普通群众的阅读需要,是作风问题在作祟。

  解决工作难题不能简单粗暴,虚功难奏效,还是要落到实处。管理部门倘若围绕着自我转圈子,难题永远难解,政策更难落实。站在群众的立场,保护珍贵的古籍善本的同时,更要保护群众的基本阅读权利,沿着这条路,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实策。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现在,书香社会建设如火如荼,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不能让类似的“阅读门槛”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这样的“阅读门槛”该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