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创:“黑名单”是旅游“红榜”的催化剂

28.04.2015  12:21

  在景区乱刻乱画、损坏公物、垃圾随手抛……近年来,游客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日前,我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施行,游客不文明行为将进入黑名单。“五一”小长假在即,柳州市民外出旅游如何规避不文明行为,境外旅行如何避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误会,记者展开了调查。(4月27日《南国金报》)

  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多发,主观上是游客素质良莠不齐,客观方面是对不文明行为缺乏严厉的惩戒手段,让不少游客肆无忌惮。不得不说,为了提升公民文明出游意识,国家旅游局和各地旅游主管部着实下了不少功夫,“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即“黑名单”制度,就是重拳之一。

  “黑名单”旨在游客在旅行游玩过程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遵守公共秩序,尊重风土人情。由于旅行过程中,公共场所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并不鲜见,特别是适逢节假日,在各大景点、餐厅、厕所场合,更是轮番上演不文明的戏码。“黑名单”这一剂苦口的良药理应发挥疗效,治一治游客的不文明顽疾。

  《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中最具杀伤力也令人期待的规定是,“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形成后,旅游主管部门应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通报游客本人,提示其采取补救措施,挽回不良影响。必要时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通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可以说,“黑名单”是起点,是迈开整治游客不文明行为里程碑的一步,搅活了征信建设这一汪清池,更催化着旅游行为的革命。

  不文明游客“黑名单”,正是文明出行、文明旅游的催化剂,让个人行为、集体行为产生化学反应,发生质的改变。一把利剑高悬在顶,出行行为有所约束,不文明行为的约束过程正是文明行为的养成过程,正是行为转化过程。我们期待着有朝一日游客“黑名单”能够消失,因为当一个个鲜红的旅客红榜、景区红榜、服务红榜被催生出现的时候,“黑名单”功效已然达到。

  五一假期临近,笔者不妨作一呼吁:远离“黑名单”,创造“红榜单”,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