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纲领:高校多些自主权,学生少些失业率

07.03.2014  12:22

  人社部日前发出《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通过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到村任职,及时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实施新一轮创业引领计划等措施,力争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有新提高,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稳定。(3月6日《光明日报》)

  每到就业季,人社部很忙。出台诸如今年这样的一些就业激励和扶持政策,人社部没有闲着,既要有改善的努力,有时还得“粉饰”一下数据,以显功劳和苦劳。但我们不得不追问的是,针对就业难,人社部的行动是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一个很显然的事实是:在就业难面前,人社部“雪中送炭”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就业问题的根源是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

  大学生就业难,年年亦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大学生就业难就时常见诸媒体。自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更是不绝于耳,因699万大学毕业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如今或将被2014年的727万大学生踩在脚下。“大学生与农民工同酬”“读书无用论”等言论甚嚣尘上,冲击着人们对读大学甚至是求知的传统理念,它们虽然难以经受时间的考验,但在短期仍有较大市场。

  针对就业难,人社部在行动,但效果不佳。其一,人社部鼓励大学生进中小微企业,本意甚好,但所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就业市场不景气,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大学生有谁愿意在这些企业就业?同时,人社部提出针对这些企业以金融、财税、社保等政策,但在实际执行时显得那么微弱和无力。其二,大学生村官,看似光鲜,殊不知很多人在基层并没有受到重视,升职无望,离职五门。其三,就业创业计划,看似是培养老板的通途,可大学生创业率低却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有少量经费补助,也难过经验不足的关卡。人社部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举措实效并不大,即使能让大学生暂时就业,但其质量并不高。

  其实,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是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我国高校在招生环节,虽然有一些自主招生,但大部分学生仍然是通过传统的计划招生进入高校;在培养环节,高校在校长任命、专业设置、大型基建等方面都缺少自主权。高校办学自主权不足带来的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在就业时专业不匹配甚至教育过剩。显然,在一个就业不匹配的岗位及要求很低的岗位就业,均不是大学生的首选和优选,于是“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

  治病当治本,高校多些办学自主权,学生才能少些失业率。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要“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发展民办学校”,高校办学自主权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头戏。唯有实现高校办学自主权,让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自主招生、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等工作,在教育系统内部解决教育问题,人社部的就业扶助政策才不至于显得“势单力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