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高校抢生源大战:老师抢不到好学生被扣奖金

01.07.2015  12:23

  近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在微博“掐架”,互指对方不正当抢生源,花钱“”考生。为何国内顶尖高校会爆发“抢人大战”?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一些211重点高校参与招生工作的老师,了解到录取状元的多少和录取分数线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两所学校地位的“重要指标”,名校抢高分生源是在捍卫“江湖地位”,特别是在今年“出分报志愿”的环境下,各高校对招生的老师也层层下达了“压力”。

  一位曾参与某211重点高校地方招生组的老师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曾经有一年在某省的文科最低录取分低至了当地一本线,回校之后被通报批评宣传不力,还扣罚了一部分奖金。

   核心

   是什么让顶尖高校为生源“”起来?

   原因一 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学生难锁定 只能临时抢

  每年招生季,清华、北大都会在各个省市派出招生组,但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的“抢人大战”并不是在每个省市都会上演,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竞争相对平缓,但在四川、山西等地的“抢人大战”则愈演愈烈。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北京、上海等优势教育资源集中地区的考生来说,高校早在高考之前就将优质生源“锁定”,一种方式是通过暑期针对高二学生的夏令营;另一种就是通过自主招生给这些“尖子生”优惠政策,让学生对高校提前有认知。例如,去年北京市理科状元刘倩莹和今年北京市理科状元刘智昕都在高二的暑假参加过北大的中学生夏令营,并在那时将北大认定为自己的志愿学校。

  但这两种方式对于那些教育资源薄弱省份的学生来说很难获得,招生的老师只能现场“抢人”。以今年北大和清华认定的自主招生降分录取考生为例,北京共有58名考生获得北京大学录取降分优惠,59名考生获得清华大学录取降分优惠,宁夏和云南各有两人获得北大降分录取优惠,无人获得清华大学降分优惠。

   原因二

   出分报志愿”加剧抢生源大战

  今年,包括北京在内的多数省市都采取了高考之后“出分报志愿”的方式,但是985工程高校不支持这种选学校的方式,在圈内已经不是秘密。

  多年前参加过清华大学招生工作的清华教师肖杰(化名)告诉北青报记者,在北京等少数省市尚在坚持“高考前报志愿”的时候,基本没有“抢生源”的现象,因为没有机会。当时北大、清华两校之间的招生竞争只体现在两个环节:高考前对自己学校和特色专业的宣传、自主招生时对优秀考生给予加分优惠,而后者由于有专业面试,优秀考生往往已经对心仪的专业心中有数,很少盲目报考。

  但在那些“出分后报志愿”的省市,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高分考生及其父母持分数和学校谈条件的现象以前就有,今后也难以断绝。”肖杰说。在虚荣心或外界力量的推动下,本来就对大学教育缺乏了解,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的考生,容易放弃自己的“初心”,转而选择知名度更高的大学、更时髦的专业。“在这方面,考生自己、他们的家长和高中学校、大学招生人员都有责任。”肖杰说。

   原因三

   分数线降低 招生人员曾被扣奖金

  有说法认为,两所学校招生组之所以抢状元,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虽然两校对此不置可否,但每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清华大学都会举办当年度的招生工作总结表彰会,校长或校党委书记出席。从清华新闻网的公开报道看,虽然看不出有何物质奖励,但获表彰的优秀招生组长、招生教师、招生志愿者、最佳团队等,都获得了荣誉证书。

  除了状元能录取多少,北大、清华这样的顶尖高校的分数线一直是比较的重点。去年,一则“北大文科录取线比清华低10分”的新闻让北大的招办异常恼火,在2013年和2014年,北大文科分数线连续两年都低于清华大学文科分数线,北大招办第二天找到记者迅速作出解释,北大分数线低的原因是因为北大文科招生人数多于清华,所以分数线略低,并强调如此的比较并无意义。

  多位参与过北大和清华招生的老师则表示,两所学校的招生工作虽然没有物质奖励,但分数线的压力非常大。一位曾参与某211重点高校地方招生组的老师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曾经有一年在某省的文科最低录取分低至了当地一本线,回校之后被通报批评宣传不力,还扣罚了一部分奖金。

   调查

   北京各区县状元 刚知道分数邀请电话就来了

  上周二,今年高考成绩出炉,随着就是状元们的诞生,除了两位全市的状元,北大、清华两所名校也在第一时间开始联系各个区县的高分状元,还主动帮忙分析专业打出“亲情牌”、“学长牌”,带着参观学校。

  区县高考状元刚出分就接电话

  从出分到高校联系状元,这样的过程其实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这些状元的联系方式是如何“落到”清华、北大这两所名校手里的?据北青报记者了解发现,很多状元的基本信息之所以能被招生办老师在第一时间获得,主要是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参加过两所名校的自主招生。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状元表示,因为之前自己都参加过两所学校的自主招生,也顺利获得了北京大学的加分,“所以接到学校老师的电话其实一点也不意外,应该就是我们在填报信息的时候所留的资料。

  每到招生季节,北大、清华在本市部分高中都分配有专门的咨询老师。丰台区理科状元宋欣珂认为,高校可能会跟学校直接沟通,自己的联系方式或许是所在高中透露给高校的。“出分后我跟清华大学的老师直接有过会面,另外北京大学联系我应该是学校方面给透露的信息,”她介绍道,“不过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其实我很愿意接受,毕竟可以提前了解专业信息,这也对于后来的填报志愿起到很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亲情牌”、“学长牌”也很重要。丰台区文科状元马德隆就表示,之前从学校毕业的几位学长成为了高校和他们之间的天然桥梁,“我们学校原来就有不少学哥、学姐之前考上过清华和北大这样的名校,所以我们这届一些学习相对较好的同学,两所高校应该也有所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之前的学生建立起了跟我们学校的联系,也方便老师们来跟我们沟通和交流。

   学校打“亲情牌” 主动帮学生分析就业前景

  一位区县状元告诉北青报记者,自己是在得知分数的第二天就接到两个学校的电话,两所学校的老师都很认真地帮她分析了一下专业和就业前景,“其实之前并没有想过两所学校会在第一时间就联系我,毕竟我的分数在北京来说其实并不算高。”而相比于那些第一时间被北大、清华招生组盯住的状元,朝阳区理科状元邱玮是自己主动联系了两所学校,“因为出分之后不敢保证一定能上自己想去的学校,所以两个学校我就都主动打电话问了。”邱玮说,她认为具体“谁先联系谁”其实并不重要,还是针对报考专业等问题具体联系学校才会更有效果。

  朝阳区文科状元陈雨竹也是在分数出来后主动联系了北京大学,跟老师咨询了填报专业的事情,但在填报志愿的截止日那天,陈雨竹却接到了清华老师的电话,问她会不会考虑填报清华,“我觉得他们这么做有可能是为了保证今年的分数线跟往年基本持平,有‘保分数线’的因素。

   状元们被邀请参观北大、清华

  “所谓‘抢’状元开出的福利条件,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没有什么用。大家不会那么在乎眼前的利益,会按自己长远的规划来看。”北京市一位区状元如是说。据该区状元介绍,北大、清华确实都对他们高分段的学生投来“诚意”,但也没有采取过多的“抢夺策略”,“就是带我们参观一下校园和意向的专业,听教授们介绍下情况,仅此而已。

  “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我都参加了,北大是加40分,加上我的高考成绩,可以在全校任选专业。清华给的加分低一些,但我比较偏向清华,所以最终选择了清华。”海淀区文科状元在报志愿的前一天,和几位同学一起参观了清华和北大,“早上参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时,专业老师好像比较忙,就派了一个法学系的教授来接待,下午参观清华经管学院,那边三个专业老师接待,当天我们三个同学都决定报清华。

   专家观点

   招生大战折射大学畸形的政绩观

   对话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北青报:为什么高校会抢生源?

  熊丙奇:北大、清华等一些学校招生时候互相抢生源这样的现象早就存在,十年前就有,现在这种竞争是愈演愈烈。根本原因是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唯分数论”,大学也就建立了“唯分数论”的招生政绩观,将招到高分考生尤其是状元作为招生一线人员的政绩,甚至作为大学的政绩。

   北青报:为什么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国内顶尖高校也抢得如此疯狂?

  熊丙奇:二、三本院校抢生源,是为了生存,而名校抢高分生源,是捍卫“江湖地位”。在大学办学者眼里,录取分数是重要的办学政绩,如果分数线下降,就无法向师生、校友交代,因此,大学对一线招生人员是下了任务书的,为提升分数线,招生人员也就拼了。比如,学校的招生人员要确定前几十名考生中有多少报考了该校,以此来确定分数线是多少。但如果其中有一些考生被其他学校挖走,那么该校要达到招生计划数,录取分数线可能就要降低。所以,要确保录取分数领先,北大、清华就必须盯住每一个学生,防止高分学生被对方挖走,在焦虑的人盯人招生中,失态也就难以避免。

  本版文/本报记者 董鑫 雷嘉 林艳

  见习记者 张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