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超:高校送毕业生“碗”不如送就业技能

26.06.2015  13:40

  6月23日,江西华东交通大学毕业典礼结束后,许多毕业生现场领到了属于自己的毕业纪念碗。有毕业生表示,去年就得知学长学姐领到了碗,感到很新奇,如今到了自己毕业的时候,终于体验到拿到毕业纪念“”的感受。通过对比发现,今年毕业生所领到的碗与去年相比在碗口边缘等细节处有所改善。(6月24日中国新闻网)

  高校给毕业生送礼物,这不算新鲜事,比如送布偶,比如送印着校训的毕业衫,比如送印有校徽的水杯等等,不一而足。去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2014届毕业生打造了5980枚毕业戒指作为礼物,算是很高大上了。可是,对不起,给毕业生发“”的高校,我不能给你点赞,还想给你泼泼冷水。

  教育部发布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749万左右,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们将遭遇一个“更难就业季”,他们的就业、创业压力可想而知。学校理解学生的内心焦虑,希望每一名学生都能顺利找到中意的工作,这份情是好的,可是,高校像过家家一样送给学生一个“”,这个“”的作用能有多大?果真能给学生们带来“饭碗”?我们不说这是迷信,但说发“”的高校很幼稚,这不过分吧?在笔者看来,学校发“”既不能送给学生一个货真价实的饭碗,也消减不了毕业生对就业压力的焦虑。

  送“”即送“饭碗”,当然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一厢情愿,虽用心良苦但终会成空。显然,送“”不如送给学生一份过硬的专业技能,送一本较高含金量的就业指南,这样才可以让毕业生能在求职创业的过程中多一份从容和自信,进而提升他们求职创业的成功率。所以,笔者想说,高校应在平时督促学生学习知识,规范学生的课堂纪律,提高教授的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加求职创业的砝码。

  如果高校不关注自身的教育质量,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学生的这个高雅的毕业碗或许真能派上用场——不过,它不是用了盛饭,而是用来讨饭。别怪这样的逻辑苛刻,事实很残酷,高校请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