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考众生相:城市尖子生弃考 农村孩子苦读

19.05.2014  18:33

记者看到,就在不少农村学子苦苦求学,以期高考改变命运之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尖子生开始放弃高考,为“洋高考”辗转反侧。

高考:有人弃考,有人苦考

政府的指标,为的是不让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路越走越窄,也为了在教育、招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强者恒强的利益格局不至于固化

同样是高考,有人颇为看重,也有人将之看扁。

这是本刊记者近日在东中西部十多个省市调研采访时的强烈感受。本刊记者看到,就在不少农村学子苦苦求学,以期高考改变命运之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尖子生开始放弃高考,为“洋高考”辗转反侧。

在教育领域,这样的城乡差别无疑发人深思。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

分析人士指出,政府的此项指标,为的是不让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路越走越窄,也为了在教育、招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强者恒强的利益格局不至于固化。

这些消息令大家为之一振。”甘肃省会宁县教育局纪委书记李永旺告诉记者。

李永旺期待,新一轮高考改革能够考虑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寒门学子释放改革“红利”—促进高等院校向基础教育薄弱地区倾斜招生计划,进而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用制度保障、促进升学机会的公平。

农村:“状元县”的改革焦虑

在过去的30多年里,“高考改变命运”是西部贫困地区一种近乎固执的“信仰”。

在高考“状元县”甘肃省会宁县,“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供”曾带来应试的巨大成功。但在新一轮高考改革即将到来之际,不少会宁人充满焦虑,他们担心,像会宁这样基础教育依然薄弱、素质教育土壤贫瘠的西部贫困地区,倘若“游戏规则”变更为更加突出素质教育,那么“改革的列车会不会把我们越抛越远?

43岁的会宁县元淌村农民贾顺忠,饱受头疼、腰痛折磨,却舍不得到医院看病。长子就要高考,还有一儿一女读书,租房、生活等支出几乎花光他每年1万多元的工钱,但妻子王芳咬紧牙关说:“老大是全班前几名,就是苦死,也要把他供进大学。

在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会师地会宁,像贾顺忠夫妇这样耗尽心血也要托起希望之梦的农民不乏其人。30多年来,会宁58万老百姓不惜粜粮举债,供出了11万本专科学生、5500多名硕士和1100多名博士。

不起眼的会宁县城有三景:一是高耸的会师纪念塔,二是晨昏时分操场上如蝌蚪般密集的读书学生,三是规模可观的“陪读村”—这座县城最多时会有上万家长陪读。

但形势变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就业难度的增加,大学生的含金量不断降低。有会宁人悲叹:“辛苦打工十几年,供出一个打工仔。

尽管也有“不划算”的感叹,但对会宁这样贫困人口多达32万,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的地方来说,除了高考,他们的选择并不多。

会宁县教育局局长张启业对记者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高考已难改变命运。虽然这条路越来越难,越来越窄,但不抓高考更难改变命运。

要抓高考,就不能不直面高考“指挥棒”倡导素质教育、评价多元的变化。

而基础教育不足仍是会宁的现实。记者了解到,目前会宁仍有四成多适龄幼儿与幼儿园、学前班无缘。有66%的农村小学学生不足50人,师资、设施只能维持基本运转,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教师更是紧缺。

有会宁人告诉记者,这些年,由于高考“游戏规则”的改变,农村子弟的名校梦似乎更遥远了。

他们表示,经过11年的试点探索,自主招生已经成为“985”、“211”名校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高成本、高起点的门槛使农村孩子明显居于不利地位。据统计,11年来,会宁学子仅有6人通过自主招生圆梦名校。2009年,会宁一中学生小张到兰州参加自主招生。笔试通过的他,竟然放弃了别人求之不得的面试机会。他告诉班主任:不好意思再向家里要钱去北京面试了,而且农村孩子见识少,表达能力差,普通话都说不好,就是参加了面试,八成也是失败。

会宁二中副校长张斌对“哑巴”人才感慨颇深。他告诉本刊记者,某次,他借北京出差的机会走访一位引以为豪的学生,结果学生向他倾诉说:“我很苦闷。从本科到硕士7年,我是班里最忠实的‘听众’。无论是上课讨论还是联欢聚会,我不敢当众发言,不会唱歌跳舞,只好一言不发。

会宁一些中学校长说,“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本是不少会宁农家中堂必挂的对联,如今却像是自讽:农村娃娃从小到大经见最多的,无非是笔与犁。

【1】 【2】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