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言:高考分数夺命暴露心理教育短板

26.06.2014  12:12

  昨天是查询高考成绩的日子,各批次录取分数线随即公布。合肥一位考生疑因成绩不理想,查得分数几小时后,从27楼坠落。救援人员立即赶到现场,但已经晚了,男孩永远回不来了。目前,辖区警方已介入调查。(6月25日《安徽商报》)

  生命无价,在查询了高考成绩之后却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离开。好端端的高考分数却成为夺命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而在这背后难以掩盖的乃是整个社会对于高考的过度关注与消费,将孩子都推到高考的不归路上;更有着学生在教育中的短板,尤其是心理教育上的失败,心理教育和生命教育理应成为各个阶段学生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在实际上,可以想象人们在分数指挥棒下,素质教育往往成为摆设,而心理教育的课程即使有,也变得次要和累赘,只有分数好,一切似乎都没有问题。但是,一旦分数不好,问题就犹如病来如山倒。

  在这名选择以这种方式离开的学生的世界中,最大的可能就是将高考当成了人生的独木桥。而只有挤过这座独木桥,自己才能够对父母交代,才能够对自己交代,也才能对老师交代。正是在这样的无形的压力之下,当分数一旦出现不理想的时候,学生必然会失控,甚至选择以极端的方式来了断自己的生命。而这暴露的恰恰就是心理教育的失败,在不同学习阶段,生命是什么,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压力是什么,应该怎样对待压力;成败是什么,应该如何对待成败;这些话题理应不断对学生们进行灌输,这就是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

  心理教育的缺失从根源上也揭露出学校教育的急功近利,将分数视作唯一的筹码,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当然,在谴责心理教育的短板的过程中,并非仅仅学校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对于学生的家长同样也有着责任,因为孩子到底是什么情况,家长理应懂得更多,心理的疏导与干预并非仅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是需要家长的参与疏导。毕竟,家长才最懂自己的孩子。另外,整个社会这种崇尚学分,将高考看成人生转折点的观念也有着点火的嫌疑。社会对一名学生的成才与否,似乎只有一个评价指标,那就是高考成功。在这样的社会观念下,高考失败似乎就是人生最大的败笔。

  其实,刘欢的《从头再来》应该最能表达每个考生应该对待高考的态度: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每个考生,无论成绩好还是坏,都应该坦然接受,因为这毕竟就是你自己的考试结果。考得好,值得祝贺;考得差,也不要寻死觅活。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只有活着,才能有希望。而这些内容,家长、学校和整个社会环境到底真正灌输给每一个在人生路口上抉择的学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