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要做“减法”

07.06.2016  17:27

  ●刘英团

  高考加分政策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从最初的“根正苗红”加分,到“奥数小能手”“X级运动员”“劳动模范”“道德标兵”加分,再到各地出台“土政策”加分,一路走来,高考加分成了权力、资本博弈场,有权有钱,就不怕不能加分。其中,自主招生中的加分腐败是人所共知的。有媒体报道,在2006到2010年间,某大学的自主招生对该校学生几乎是明码标价。如成绩超过重本线较多,价钱为5万到20万元;如成绩较差,花50万到80万元可通过艺术特长生、国学院自主招生等方式最多降200分录取。

  作为一项临时性的、照顾性机制,加分政策在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局部缺陷,以及在平衡地区教育水平差异、选拔各类特殊专门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一照顾性政策的一些设计漏洞及其造成的不公现象也的确到了该反思、修正的时候了。往年高考,先后曝出多地的体优生加分证书是花钱买的,“办证方面,足球便宜,4万多,游泳贵,7到8万,给负责裁判和比赛程序的人”。而这些传闻也得到了不少家长和学生的证实,“他们也不避讳,五万一个,学校帮联系,家里掏钱,统一办”。纪检监察及公安司法机关也顺藤摸瓜查出了一系列违法违纪的窝案。在一些高教园区,通过土地置换竟然也能加分。只要“失地农民家庭的考生报考高教园区内的高校,就能享受降二十分录取的政策”,甚至是“包录取”。通俗点儿说,“就全部录取”。尽管这等“好事”的比例不是很大,但在“暗地里”已经执行了多年年,还“已经变成一个惯例了”。高考加分,沉疴已久,还有多少高考加分政策,是“悄悄地进行,打枪的不要”,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一项项离谱的加分政策,一次次被曝光的加分丑闻,无不像重锤一样,敲打着政府的公信力。其中的腐败,其中的权钱交易,其中的权权交易,历来为人所诟病,它正使高考的公平性变得岌岌可危。也正因为如此,取消或规范高考加分的呼声也日益响亮。当然,在改革高考加分政策时,也要兼顾高考加分政策的鼓励性作用。作为一种人文关怀,对见义勇为考生、烈士子女考生,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的考生等实行一定的照顾性加分,不但是必要的,还有待强化。只是,应当在堵塞漏洞、查处及惩罚不当加分上下功夫。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