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替考门”为何堵不住?

18.06.2014  17:12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题:高考“替考门”为何堵不住?

  新华社记者沈洋、郑天虹、王艳明

  17日,媒体曝光了一起跨越湖北和河南两省的有组织高考替考案。教育部已派工作组赶赴河南省、湖北省指导督办调查,并请公安部指导有关地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河南省招办也回应已派出工作组对案件进行查处,并通报:2014年河南省已查实违规违纪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人。

  为了防止高考替考,近年来各地纷纷采取了指纹识别技术、身份证识别仪等身份识别技术。今年高考前夕,湖北省教育厅还下发通知,要求高考期间高校学生“一般不允许请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杞县高考替考的“枪手”正是来自不能请假的湖北在校大学生。

  杞县高考替考事件说明,在考务人员“监守自盗”的情况下,各种防范替考的技术和举措成了“牛栏关猫”。

   高考替考,斩不断的“毒瘤

  除了杞县高考替考事件外,今年高考期间,陕西省韩城市新城二中考点也发现了替考者。一名高考替考者在最后一门英语考试中被监考老师发现,被替考的考生习某某的父亲、韩城市公安局金城派出所所长习生林被免职。

  就在高考前两天,山东省18名大学生打算到河南做高考“枪手”,还未动身就被济南警方抓获。6月5日,山东省济南警方经过长期侦查守候,抓获了计划跨省组织高考舞弊的嫌疑人王某及其招募的18名大学生“枪手”。

  每年高考结束后,各地的教育考试部门都会公布查处舞弊考生的人数,这些舞弊行为中就有不少是替考。

  2006年,陕西省洋县高考发生替考事件,由个别教师出面组织部分高二优秀学生参加替考;2007年,河南郸城、安徽省砀山都发生了严重的高考替考未遂案,其中砀山县有41名在校大学生被雇参加高考替考。

  近年来影响最大的是甘肃天水的高考移民替考案。2008年全国普通高考期间,天水市9个考点共发现舞弊考生31人,其中“移民+替考”考生15人,移民考生14人,替考考生2人。替考考生和移民考生均来自山东省阳谷县。

  这起案件中,5名参与高考舞弊的犯罪嫌疑人被提起公诉,31名公务人员受到党纪、政纪处理。

    1 2 3 下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