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因高铁而前行——沪昆客专南昌至长沙段开通报道之四

18.09.2014  08:29

  江西日报记者 游 静

  “晨沐岳麓风,午游鄱阳湖,夜逛上海滩”,随着高铁的开通,江西旅游业的一场变革,正在到来。

  缩短距离,增加游客数量

  9月16日,沪昆高铁南昌至长沙段正式通车,江西第一条高铁穿省而过。从南昌西站出发,到高安15分钟,到新余39分钟,到萍乡59分钟,到长沙100分钟。

  这仅仅是开始。随着今年年底沪昆高铁杭南段的开通,明年年中沪昆高铁的全线贯通,南昌到杭州仅需2小时,到上海3小时,到昆明不到5小时。同时,通过衔接京广高铁,南昌到广州、深圳的距离也将缩短至5小时以内。

  “沪昆高铁南昌至长沙段通车后,武功山、安源、杨岐山等名胜景区,将迎来更多的游客。”一位旅游界人士兴奋地告诉记者,对江西而言,沪昆高铁的建成,不仅仅是修通了一条铁路,而是意味着江西被纳入了全国高铁网,“高铁的开通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人们的出行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拥有了更多的出行便捷。”

  游客八方而来,给我省旅游业汇集了更多的人气。去年10月,江西吹响旅游强省建设的号角,提出力争到2017年,旅游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前10名,高铁的开通,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助力。新余市旅游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7月份,有多家上海旅行社主动找上门来协商合作事宜,高铁搅动了旅游,带来了机遇与活力。”

  转型升级,推动区域合作

  游客不仅是数量的增多,同时,客源结构将会进一步改变。专家分析,高铁开通后,目标客源以商务客人为主,各种自助游将成为主体,商务游、周末游成为常态,高端游客增多。

  行走在美丽的宜春温汤小镇,前来泡温泉的游客随处可见,闲适自在令时光缓慢下来。宜春市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到温汤买房的上海人超过了5000户,随着高铁的开通,来这里休闲度假养生的人会越来越多。”

  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观光并重的转变随之而来,同时,高铁推动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旅游资源由分散开发向整体开放开发推进、旅游转型速度加快。记者在新余、宜春、萍乡等地采访时,“高铁让赣西地区的旅游发展更加紧密”是频繁听到的话语,赣西联盟早已整合资源,在即将通车的高铁沿线地区,联手开展大型的旅游推介。

  《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中,提到打造旅游线路框架体系,重点建设环鄱阳湖五彩精华、赣中南红色经典、赣西绿色精粹三条精品旅游线和以南昌、庐山、三清山、龙虎山、井冈山、武功山、瑞金、三百山等为中心的八个旅游圈。高铁的开通,为这个谋划提供了交通的便利,形成了推动力。

  不仅是省内区域联手,各省间的合作也更加密切。高铁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省与长株潭、武汉城市群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就在不久前,我省就有六家5A级景区和11家4A级景区入选广东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单位,高铁开通带来的便利,使这些景区更有吸引力。

  倒逼机制,多措应对挑战

  伴随高铁开通,旅游快速发展的契机已经来临,全省旅游界人士正积极应对。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高铁开通之后,我们将重点加大对华北地区客源市场的开拓。同时,我们打造了以‘江西旅游号’命名的高铁车次,让其成为江西风景流动的宣传车。”不仅是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全省各个地区、各景点景区沿着高铁行进方向进行的旅游推介早已展开,旅游营销市场更加活跃。

  游客流动速度的加快,是一次机遇,同样也是一种挑战。一位旅游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高铁时代’必然带来快速化效应,游客涌入江西的机会增加了,流失游客的概率也同样加大,这就对我们旅游产品、服务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走出宜春的高铁站,集信息咨询、出行服务、质量投诉、产品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出现在面前。在这里,游客可获得的旅游线路信息也不断丰富。“我们精心整合和分析宜春的旅游产品,已经制作了三条可供游客选择的线路,充分发掘宜春的魅力,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宜春某旅行社相关负责人说。

  新余市仙女湖景区开展“高铁开通,我为仙女湖旅游发展献计策”意见征集活动,共征集了2000余条意见。同时,景区正打造一批集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旅游商品生产基地,推出夏绣、陶瓷、有机鱼等特色旅游商品。

  萍乡市正进一步加强与环鄱阳湖、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旅游合作……

  高铁的列车已经驶来,在建设旅游强省的嘹亮号角中,我省旅游发展的“快速列车”也在高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