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别把“情绪中暑”不当病

22.07.2015  10:52

  与丈夫发生口角,38岁的郭女士一气之下吃下50多片止痛片;与家人闹不开心,一名37岁的女性吞下老鼠药;还有一名44岁的女性服用敌敌畏自杀。7月17日,厦门市中医院急诊科连续接诊了3名女性自杀患者,都是因为天热导致发生“情绪意外”。(《厦门日报》7月21日)

  一些家庭琐事放在平时根本不算事,更想不到自杀,但在这个特殊的高温季节,就出现了这种漠视生命的“情绪性自杀”,令人唏嘘。

  随着持续高温,除身体上的不适症状外,人的心理和情绪波动所触发的心理问题也不少。“情绪中暑”还易导致“三多”,即心理失调想自杀的病人增多、打架受伤者增多、车祸增多,因此不要对“情绪中暑”掉以轻心。

  “情绪中暑”又叫夏季情感障碍综合症,是指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导致情绪失控,频繁发生摩擦或争执的现象。可以看出,情绪中暑不仅是气候导致,更是心理疾患,因此需要引起重视和干预。

  首先,作为每个人,要在饮食上注意调节,合理搭配膳食,避免情绪中暑的简单且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喝水。因为肾上腺素通常被称为“痛苦荷尔蒙”,炎热的天气会让它在体内增多。而它同毒物一样,也可以排出体外,此外,一旦遇到不爽的事,最好马上离开使自己愤怒的环境,或者向亲友倾诉,及时排解怨气;从事一些放松的活动放松情绪,看一部幽默电影,听一段宁静的音乐等,也可幻想自己处于清凉的山野中来平复不良情绪。

  其次,作为单位,要善待员工的情绪中暑现象。作为单位的管理者,应该多掌握些情绪中暑的知识,对员工的异常表现作出甄别和区别对待,这也是深化企业管理的好方式和人性化方式。情绪烦躁,动辄发火;心境低落,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思维紊乱,记忆力下降;行为异常,常会固执地重复一些生活动作,或是体现出食欲不振、睡眠增加、精力下降等。很有可能是员工患上了情绪中暑现象,而不能按照平时的管理方法不问青红皂白“严肃处理”,而应该积极因势利导,多“照顾”一下员工,反而能够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理解,而国内一些企业干脆给员工放了“情绪中暑”假期,无疑是更人性化的管理之策。

  第三,作为城市管理者,应该积极给市民营造公共清凉,避免集体的情绪中暑。多组织诸如“纳凉晚会”,“消夏露天专场电影”等夏季文化活动,用幽默和快乐的艺术实现心灵按摩和平静,集纳快乐情绪,排除不良情绪;多开放人防工程、图书馆、博物馆、新华书店等公共场所,这些公益的大避暑室,避免了市民过多开自己家的空调带来的电力浪费,不仅能够获得清凉,而且还体现了节约用电;在街道两边,多摆绿植和鲜花,从视角上和心理上营造清凉的氛围。

  总之,不要把“情绪中暑”不当病,不当回事,在盛夏季节里,人们情绪不稳,作为政府要积极应对,用高温关怀呵护老百姓的高温福利;作为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积极落实员工的盛夏物质和精神福利,善待员工的工作懈怠;作为个人,不妨多些忍让和谦恭,多些遇事的心平气和,人人少些情绪中暑,政府幸甚,企业幸甚,老百姓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