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布鞋院士”李小文是一面镜子

12.01.2015  12:28

  被网友称为“布鞋院士”的中科院院士李小文10日因病逝世。李小文留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去年4月他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做讲座时被拍的一张照片。照片里的老人一袭黑衣,光脚穿着一双黑布鞋坐在讲台前。北师大学生说,李老师身上有侠气,不拘小节、潇洒随性。有媒体称,他也许是世上最谦虚的科学家。而“感动师大”新闻人物颁奖词曾写: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伴你一蓑烟雨任平生。有媒体发文悼念:世间再无扫地僧。(《新京报》2015年1月11日)

  李小文院士因其衣着朴素作报告的照片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为现实版“扫地僧”,一个沉默、不起眼的小角色,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深受学术界和大学生的推崇,一双黑布鞋也许不代表李小文院士的全部,但是,以管窥豹,“布鞋院士”所散发的“素心”也可见一斑,令人起敬。

  穿衣戴帽,个人所好,点滴见精神,一个人的穿戴就是心的折射,更是素心所显,也是思想的外显,更是人文素养的返观,心无旁贷,潜心专研,注意修行,简单生活,认真做学问,“布鞋院士”所流露的就是一种健康和不奉迎的姿态,凸显的更是一种低调和洒脱。

  不可否认,一些院士,士而优则官,官而优则奢,不仅穿戴越来越讲究,更喜欢攀比名牌,追求高消费,身上沾染了越来越多的铜臭味和奢靡风,和院士的职业操守越来越背道而驰,引起了社会的诟病,对院士的社会形象也是一种侵蚀和损害。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就有什么样的处事方式,有什么样的处事方式,就有什么样境界的院士,一些院士也认为,生活就是争取生活,就是复杂生活,就是要享受生活,有了这样意识的院士,多半容易走向学术腐败和生活的腐化堕落;相反,像“布鞋院士”这样,认为生活原本就应该是简单生活,就是过朴素的生活,生活过得去就行,有这样意识的院士少有腐败,这已经是被多年的院士实践所证明的道理。

  这些年院士腐败出现腐败前“”后继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院士过分追求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片面认为当院士就是比别人吃得好,住得大,穿得阔,跑的快(车子),玩得色(玩女人),游得远,唱得高(出入高档娱乐场所),抡得圆(公权私用),赚得多(以权换钱)等等,如此一来,心思全在歪门邪道上,和廉洁越走越远,最终滑向腐败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清贫的生活态度才是反浪费、反奢华和反腐败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一位清正廉洁的院士就说,我“生活只求过得去就行了”,也正是树立了甘守清贫的生活态度,才能够正确对待金钱,理性对待权力,这种生活态度就是一名院士天然有效的腐败“防火墙防”,验证了清贫的生活态度对官员的清廉自律的重要。

  一位哲人说:一个人的业余生活往往决定了他的精神等级,一个人对工具的使用往往反映着他情操的高低。那么,观察一位院士对待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态度就大抵能够判断院士的廉洁程度了,不怕别人笑话自己寒酸,敢于过“过得去”的日子,善于过清贫的日子,喜欢追求精神世界的充盈,院士一旦养成了这样的生活习惯,就会安贫乐道,做好学术,让腐败的细菌无处滋生,从而保持思想肌体的健康。

  从一位院士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行为,就足可以了解和评价他的防腐等级了。清贫的生活态度就是天然的腐败免疫疫苗,先有自甘清贫的生活态度而后有了廉洁清正的崇高境界,继而有了“拒腐蚀,永不沾”,铁面无私,恪尽职守的境界。

  “布鞋院士”是一面镜子,值得思考,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