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恶俗标语也是环境污染

12.06.2014  11:30

  近日,在西安交大东校区南门对面的街道上,出现了一条雷人横幅,“路过的西安市民,请管好你的裤裆”。附近居民称打出此标语的用意,是为了劝阻晚上在此处随地小解的人。不少网友看到标语却觉得,随地小解的人虽然不对,但公然在街面上打出这样的横幅,更是有损西安的形象,“与在此处小解的人恶行不相上下。”(西部网 6月11日)

  如今,不仅是西安市,在一些社区和街道,类似的恶俗和雷人规劝语屡有出现。如果说随意随地大小便,乱贴广告、乱倒垃圾等不文明现象是对城市形象和文明的第一次污染,那么类似于这些使用恶毒的发狠话的规劝语则是对城市形象和文明的第二次污染,是痞子伦理文化意识的折射。

  恶毒的规劝语无非是想用最解恨的方式实现吓唬目的,实现制止不文明行为的目的,但是按照逆反心理学常识,这样的恐吓一般起不到震慑作用,以恶毒要挟不道德必然更激起不道德的报复,既然把对方“抓住打残”了,既然已经让对方“死定”了,对方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必然产生怨怨相报的相反结果。

  即使发狠的规劝语能够起到发狠的效果,果真就没有小孩在此大便了,果真就没有人再敢胡乱贴广告了,就没有人乱倒垃圾了吗?不是的,书写发狠规劝语的人有没有想到,这些规劝语给其他人造成了什么样的负面心理暗示,给城市形象带来了什么间接影响?制止了一个不文明的小行为,却制造了一个大的不文明行为,真的值得吗?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恶毒规劝语的背后,是城市管理秩序的缺失,如果市容管理有良好的制度设计,有人性化的日常管理举措,善于体现有创意的执行力,让污染市容的现象少滋生,那么,恶毒规劝语就会失去动力和市场。清理这些恶毒规劝语不难,但是怎么阻止污染市容现象需要下更大的功夫,动更多的脑子。

  偏僻的街道和社区更是体现城市文明秩序最细节化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如果一个街道没有不文明的规劝语,即使有规劝语,也是体现了足够的法律和人文智慧的标语,干净整洁,那么就为城市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城市的文明往往从偏僻小巷的一条标语或者一句规劝语就可管窥一斑。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恶毒规劝语不仅在民间市井治理中存在,在行政治理中,一些地方政府的恶毒标语也起到了负面的“消极”示范作用,如果政府部门在起草标语和规劝语时,能够多从法制和道德的层面来思考,能够多从科学规劝视角来出发,多一些理性,多些人文审美性,少一些随意性,那么民间的恶毒规劝语就会有所收敛。

  其实,幽默的规劝语本身就蕴涵了很大的力量,北京大学食堂曾经一度因为丢失餐具而苦恼,后来餐桌上出现了幽默的规劝语:“为您提供美味,这一点我们非常自信;但真的好吃到连餐具都要带走回味的程度吗?———不至于吧!”出现了这样的话语之后,不但前来买饭的人多了,而且餐具丢失现象也少了。可见同样是规劝,怎么规劝很有学问。

  规劝,从“发狠”到“严禁”到“幽默”,表面上看只是从“简单”到“罗嗦”的变化,是语气的变化,但是实质是将高高在上的主观命令管理下降到一种平等的管理对话,运用了幽默在规劝中体现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减少了命令的口气,增加了商量的口吻,不经意间尊重了被规劝者,让被规劝者乐于接受所传达的信息,充分体现了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规劝语作为一种在社会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约束人的行为规范的公共语言方式,本身蕴涵了很强的科学性、人文性和幽默性,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简单、生硬、命令、不文明、非科学的规劝语代替了“复杂”、柔和、亲切、文明和科学的规劝语,“严禁”成风,“骂人型”的规劝语随处可见,一致于越“严禁”越禁不住,越骂人人越不听,原因很简单:因为伤自尊,于是要对抗。规劝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让人欣喜的是,近些年,幽默型的规劝语逐渐多了起来,出租车的“屁股”上提醒:“我很弱小,经不起你的狂吻”,“距离产生美”;绿地上提醒:“芳草茵茵,脚下留情”;动物园提醒:“猴子不喜欢陌生人请客”;公共场所,印有卡通图案的玻璃上提醒:“朋友,我怕碰!”;公厕内提醒:“来也匆匆,去也冲冲”,越来越多更多体现幽默、哲理和韵味的规劝语是城市和谐文明的又一标志。

  让规劝语文明起来,幽默起来,体现了规劝语的智慧,提醒规劝语制定者,规劝语不可随意而为,要在如何幽默、如何有哲理和如何吸引人上下功夫,更要在如何最大程度地体现规劝语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执行力上动脑子,越是符合科学心理学标准的规劝语越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规劝效果,规劝语也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