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电影的贡献绝不该是票房

03.08.2015  10:55

  今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如同坐上火箭,首日、单日、单周、单片等各项票房纪录不断被刷新,7月更是以54.9亿元票房的惊人成绩,再创中国影史纪录。专家指出,这一数字已经可以比肩北美电影市场。(《珠海特区报》2015年8月2日)

  包括最近上映的《捉妖记》、《大圣归来》两部电影,不仅在创意、制作、营销等领域靠诚意打动了观众,更用国际电影流行表现手法,讲述了具有浓郁中国风、饱含向上向善正能量的故事,紧紧抓住了观众视觉和心理的双重审美要求,进而创下一个个票房纪录。但是,还是那句老话:票房仅仅代表的是商业电影,而不能代表电影业,中国电影还远远没有到“很好”的阶段。

  一个显然的事实是,如今观影的人群,主力是青少年,中老年人很少观影,因为如今的电影无不是为“”而来,无不是围绕如何如何吸引青少年而拍摄,因此,喜欢拍轻松、搞怪、无厘头、妖魔等题材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电影仅有娱乐性,或者有稍微的正能量教化性,那么,这样的电影市场是存在很大缺憾的市场,更是不成熟的市场,也是令人担忧的市场。

  纵观近年来的中国电影,不少人的关注重点放在票房数字的提高,但是忽略了一个同样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在电影质量普遍不高情况下,诸如《1942》《钢的琴》一些实实在在的好电影却出现“叫好不叫座”。一部具有沉重历史责任感的民族史诗般的电影《一九四二》叫好不叫座,专注搞笑的《泰囧》能够创下高票房,《小时代》能够拍到《小时代4》,不仅很多有识之士不服气,冯小刚们更不服气,青少年观众们沉溺于肤浅和低俗的娱乐,拒绝像《一九四二》和《萧红》这样的艺术电影,这对中国电影来说绝对不是好事,对于中国的电影观众的电影素养来说是雪上加霜,对于中国的文化人文精神的培养来说是个不好的预兆,让人无奈,更让人揪心。

  高票价也许才是高票房的最得力推手,根据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的《2012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一书,2011年我国平均票价35元,城镇居民支付的每张电影票的价格相当于月可支配收入的2.5%,与发达国家0.5%的数据相比明显偏高。法国普通票价9欧元,按人民币与欧元汇率计算,相当于人民币80元左右。美国普通票11~12美元,相当于人民币70元左右,但美国电影票价很多同时包括饮料及零食。新加坡电影票价周一至周五折合人民币35元,周末票价为50元。单从金额看国外与中国票价差别不大,但考虑到人均收入,美国一张电影票相当于人均月收入的1/400,而中国电影票相当于人均月收入的1/40,可以说贵了10倍。

  而电影院的高票房收入的主要部分,不是落在了国家的腰包,而是落在了房地产开发商的腰包,中国的电影票价已经被地产绑架了,中国电影票价不是影院说了算,而是由房地产商定的。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城市院线数为46条,其中,票房过亿的达25条,过5亿的有11条,这其中,万达院线全年贡献票房24.51亿,占全国的37.3%,已成为亚洲地区的第一大院线。前几年房产商为了集聚人气,给电影院开出的租金往往低于商铺的报价,使得中国几乎所有大影院均身处商业地产之中。但近些年来随着商业地产升值,地租就涨价,地租涨价,票价就得跟着涨。1985年前后,所有影院都是国营的,不用支付房租,成本自然很低。最近10年来,影院房租占票房的比例从10%已经涨到30%左右,影院的运营成本在逐年提高。

  如今,取得良好票房的电影都不是现实题材电影,这更让人心酸。拍诸如《泰囧》、《捉妖记》、《大圣归来》等轻松搞笑电影容易,拍现实题材的电影,如同趟地雷阵,拍摄风险很大,一旦对题材把握不当,再大的努力也会付诸东流,其中最大的风险来自于电影审查,很多电影人之所以没有拍摄现实题材的电影,首先是对社会的痛感降低,对社会和生活麻木,得过且过,漂浮在上面,对于社会尤其底层社会的感受没有感觉,其次现实题材很容易逾越审查“红线”,出力不讨好,但是不管任何理由的推脱都显得苍白无力,非现实题材虽然可以四平八稳,但是却缺少了直抵人心的现场感、现实感和鲜活感,从这点来说,愿意拍现实题材就是对电影艺术尽责,更是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以敏锐的嗅觉感知社会,让艺术的感觉深深插入社会生活的底部,感知社会的矛盾,感受草根的生存现状,怀着仁慈和慈悲的情怀解读社会,靠近生活,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剖析生活,不仅是电影工作者的职责,更是所有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直面社会现实,将艺术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的深层,给人们带来深刻的社会思考,现实题材对于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非现实题材不可比拟的强大力量。

  我们应该为所有坚守现实题材创作的艺术工作者鼓掌,给他们为现实社会鼓与呼的艺术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鞠躬,艺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及时干预社会生活,做艺术引领社会发展的指路明灯,正如贾樟柯对《天注定》的现实性解读:“天注定,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有某种极端倾向、暴力倾向,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我们每一个人既有可能是一个暴力的受害者,也有可能是一个暴力的实施者。

  据悉,反腐题材电影已经立项和相继投入拍摄,不日将与观众见面,中国的讽刺喜剧电影很少,反腐的讽刺电影更是凤毛麟角,电影作为喉舌和舆论工具,有必要配合社会反腐的大局势、大气候和大趋势,如果反腐题材的电影能够赢得青少年观众的追逐和喜爱,能够获得好票房,能够吸引更多的中老年观众走进影院,那么,这样的电影氛围才是理性的,才是有责任感的,才是有希望的市场,进一步说,如果始终要把看电影当成寻找娱乐的手段,而不是获得某种正能量人文精神的滋养,没有一种严肃性,那么,再高的票房也仅仅是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