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给农家乐加进浓郁文化味

28.05.2015  12:30

  广西地方标准《农家乐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已于近日正式发布实施。此前曾被作为评定要素的多种接待设施都不再成为必备项,农家乐的进入门槛低了,但若想成为高星级,要做的工作则更细了。(《南国早报》2015年5月27日)

  农家乐固然需要质量等级,但是,农家乐的核心和精髓还在于文化内涵,只有硬件质量而少文化内涵,农家乐的吸引力终究会大打折扣。农家乐更需要“文化质量

  日前,我和朋友到山里的农家乐旅游观光,在回来的路上,朋友不免抱怨起来,认为目前的农家乐仍然大都是一日游的格局,10年前基本的经营方式就是“吃饭+打牌+钓鱼”,现在还是,不审美疲劳都难,有了不想再去农家乐的想法。

  朋友的埋怨不无道理,要改变农家乐发展的窘态,不妨做好三个文章。

  首先,深入拓展和挖掘农家饭吃的内涵和外延。农家乐的山野味和特色农家饭对于城市人来说,固然很新鲜,也很有吸引力,但是再好的农家饭如果吃的次数多了,没有什么新奇的变化,也会让人厌烦,这就需要动脑子,在农家饭“背后”做文章,山里自己磨的豆腐好吃,如果能够拓展豆腐文化,就体现了豆腐的延伸价值。一位农家乐的老板不但给游客提供豆腐吃,还灵机一动,深入挖掘豆腐的延伸文化,建起了山豆腐文化博物馆,游人可以在古香古色的四合院里体验磨豆腐,观看豆腐的历史、制作工序等相关知识展览;还举办了豆腐文化节,向游客展示菜汁豆腐、黑豆豆腐等,邀请游客到豆腐制作间里参观、体验豆腐制作过程,让农家饭的文化味儿越来越浓。

  其次,拓展农家乐的民俗文化内涵。不能让游客一吃就走,要想办法减缓游客返城的脚步,或者吸引游客自愿留下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十里言不同,十里俗相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民间文化,还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根植于山村、散落在山野民间的文化遗产,都是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的农家乐文化元素,不怕偏僻、荒凉和破烂,就怕视而不见其历史民俗价值,对这些民俗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使之转变成农家乐的文化优势,吸引力优势,经营优势、经济优势,提升农家乐的文化附加值和竞争力,让游客感觉生活在景区里,沉浸在文化中,体验在民俗里,快乐在休闲中,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农家乐这样的乡村旅游项目,最需要体现的就是产异化经营,避免同质化,不然最终会失去游客。跟标准化酒店相比,农家乐的独特就在于“山野味”十足,庭院和生态意味浓厚,自然情境突出,山水之态凸显,应该尽可能体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恬淡安详之美,没有了自然简朴的“农家”特色,失去“”字就没人去了,卫生环境应该提升,但农家味道不能消失,将农家特色发扬光大才是农家乐的发展愿景。

  成都三圣乡、浙江安吉、安徽黄山、天津蓟县盘山等地乡村旅游已形成成熟的吸引力模式。从增加游客农事体验着手,设计参与性强的项目,比如简单的农事、农活。保证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当地特色的传统生活习俗、采摘果品菜蔬等,农家乐要以“”为根,以“”为形,以“”为魂,以“”为道,文而化“”,寓吃于文,寓玩于文,寓教于文,寓乐于文,深入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内涵和突出山野特色,设计游客参与性强的文化吸引项目,是发展农家乐的精髓和灵魂。真正让游客充实肚子的同时,也充实脑子和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