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食品安全不能靠记者卧底了

29.07.2014  10:50

  新京报记者通过应聘北京市汉丽轩烤肉超市昌平店服务员和学徒工暗访,发现这家烤肉店确实存在种种乱象:如将客人吃剩的肉,端回后厨整理后再次摆上取餐台;在过道和垃圾桶之间来回踢的死鱼,最终变成了鱼片;已有异味的鱿鱼,被拌入洋葱和调料,“新装”上台。而在汉丽轩烤肉官网上,声称“一直注重菜品质量”,还希望成为“受人尊敬”的餐饮品牌连锁店。(《新京报》27月28日)

  前有记者卧底揭开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过期肉门”,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使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生意一落千丈;今有记者卧底国内餐饮企业,又爆出“口水肉门”事件,记者的举一反三新闻意识和精神值得学习和推崇。

  打击和曝光食品安全事件,即使记者的卧底曝光作用有限,但是也值得卧底,首先是这样才能够做好新闻,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其次是能够获得社会美誉度,上海东方卫视记者通过卧底,揭开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过期肉门”,让东方卫视名声大噪,不仅获得了良好的形象口碑,也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其三是有利于培养好记者,如果每个地方的记者都能够受上海福喜“过期肉门”事件的启发,在当地积极卧底,揭开食品安全的地方真相,岂不是活学活用的举一反三?

  但是,从央视的3.15晚会到《焦点访谈》再到东方卫视等曝光食品安全问题,触目惊心的背后,几乎每次都是记者的卧底揭开真相,为什么从没有一起引起哗然的食品安全事故是监管者卧底发现?监管者的职业良心和责任心究竟去哪儿了?从“过期肉门”到“口水肉门”,为什么监管者们不尴尬,不脸红,不着急呢?记者的“不务正业”和监管者的“正业不务”同样是食品安全的机制讽喻。

  如果说,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的“过期肉门”还算是正规大餐饮企业的唯利是图的话,那么一些国内的中小餐饮企业的“口水肉”现象则是长期以来的公开秘密,对食品安全的践踏和忽视比洋快餐供应企业有过之而无不及,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入职无需健康证;客人剩菜整理后再上餐桌;后厨成“禁地”,切菜不洗手,死鱼被来回踢后仍上餐桌;碗盘用量大洗了不消毒;已有异味的鱿鱼,被拌入洋葱和调料,“新装”上台等等的违规操作,其实不仅是北京市汉丽轩烤肉超市昌平店独有的现象,一些黑心的餐馆,如此操作早已经历史悠久,信手拈来,什么食品安全和为食客负责,仅仅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和广告语。

  很多人其实也知道,在外面吃饭,厨房不敢看,店家也不想让食客看到厨房的杯盘狼藉和脏乱差,一些有良心和责任心的店家如今都喜欢开办“透明厨房”,让消费者能够清清楚楚看清厨房里究竟是怎么操作的,但是说到底,“透明厨房”靠的不是道德自律,靠的是严格的监管制度。

  面对浩如烟海的餐饮企业和店面,要靠区区的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来监督何其难亦,但是,面对食品安全的危机四伏的现状,不妨在科技监管上下功夫,借鉴环保部门电子监管排污的经验,为了减少和杜绝“口水肉”学校和餐馆厨房的弄虚作假,不妨在餐饮企业安装电子监控的摄像头,进行联网;其次就是需要监管部门组建更健全的监管队伍,积极迈开双腿,进行多频次的流动检查,对违法者严管重罚。

  黑心餐饮企业主在“吃不死人”的心里暗示下,屡屡违反食品安全规定,过期肉,口水肉等不安全食品屡屡出现,事后的反思和举一反三,说得最多的就是依法监管和法治,可是却对食品安全从业者的道德操守、商业伦理和行业自律极少关注,食品的安全是个社会问题,管理无非来自两方面,首先是法制,其次是职业道德的自律,在依法监管食品安全因为种种原因差强人意的现实窘迫下,寄希望于提高从业者的道德教育就显得格外迫切,尤其是对散兵游勇的中小餐饮经营者来说,成本最小,最有效的监控就是良心的发现和职业道德的提升。

  将不造假看成是食品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将问心无愧地赚良心钱看成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将诚信经营看成是生意好的法宝,将企业信誉看成是至高无上的文化理念,如果更多的餐饮企业都能够坚守这样的经营理念,坚守美好的经商品德,不为巨大的经济利益所动,用漫长的时光丈量经商美德,问题食品才能够越来越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善和不善也是一念之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食品安全的“易粪相食”的危机,每个经营者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在亵渎和违背良心,“掷出窗外”才是唤回良知的明智之举,该怎么样做食品,做餐饮,那些默默无闻的坚守职业良心的经营者给社会做出了回答,做出了榜样。食品餐饮行业的行业自律,食品安全注入诚信“正能量”并非那么悲观,让越来越多的食品经营者良心发现,用道德温情温热“舌尖上的中国”,并非是很难回答的道德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