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有人进场 吉州区竹笋巷菜市场“怪”象引关注

30.07.2014  17:50

菜市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我们一日三餐的食材,大多来自那里。每一个菜市场的建成,其目的都是为了方便市民生活。7月28日,市民程先生向本报反映,近段时间他发现一个“”现象,偌大一个吉州区竹笋巷菜市场,根本没有摊贩进场交易,“菜市场里没人买菜卖菜,真是好奇怪”。

事实究竟如何?记者于当天前往现场了解情况。

现场直击:偌大一个菜市场内没有一个摊贩

7月28日上午9时许,阳光照射下的吉州区竹笋巷菜市场,一片安静。和其他菜市场人流如织的盛况相比,这里用“门可罗雀”来形容似乎一点也不为过。进入市场,记者发现,里面空无一人。一楼的售卖区砌有整齐的水泥桌台,水泥台上一层厚厚的灰尘,暗示着这里鲜有人光顾。在桌台上方,悬挂着标有蔬菜区、鱼类区、家禽区等字样的提示牌。在一个水泥台旁的水泥柱上,记者发现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但上面显示的有效期是去年。

偌大一个菜市场,为何没有人进场交易?途经菜市场的一位罗姓老人告诉记者,竹笋巷菜市场建了好几年,但附近的居民很少到里面去买菜,早几年还有人在里面卖菜,现在基本上没有了”。至于没人进场交易的原因,罗姓老人表示是因为“菜卖得有点贵”。除此之外,不远处的吉州区青石街菜市场,也是吸引附近居民前往买菜的一大原因,那里的菜多,又比这里的稍微便宜点,我们老人家就要多运动运动,走远点去买菜,对身体好”。竹笋巷菜市场附近一家早点摊摊主也告诉记者,在她的印象里,竹笋巷菜市场已建了好几年的时间,但“很久以前便没有人去里面买菜卖菜了”。该摊主表示,住在菜市场附近的大多是一些老年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年人图菜便宜,就会去青石街菜市场买菜”。

菜贩心声:没有客源生意做不下去

人流量大的地方,通常是做生意的黄金地段。但因为没有客源,原本在竹笋巷菜市场卖菜的不少摊贩,却常常遇到生意无法继续的困惑。当天上午9时30分许,距离菜市场200米左右的路口,有好几个摊贩此时正张罗着手头的生意。卖蔬菜的、卖卤肉的,巷子口,一个小型的“马路市场”又这样应运而生。

我们也是没办法,人家都不去里面买菜,不搬出来你怎么办?”采访中,一菜贩告诉记者,原本她的摊位在菜市场里面,每个月需要缴纳一定的摊位费。因为菜市场位置比较偏,去市场买菜的人不是很多”,直到今年6月份,“我就完全搬出来了,没有到里面去卖菜”,该菜贩笑着说,如果没有客源,她的生意根本维持不下去。虽然选择做“马路摊贩”,意味着从此要受太阳的炙烤,但至少她觉得“比在市场里面没有生意可做,要好一点”。

记者了解到,不少摊贩选择从菜市场搬出,移至马路边上继续贩卖,甚至“迁入”青石街菜市场,都与客源有很大的关系。

市场管理方:鲜有人进场交易我们也无奈

偌大一个菜市场,鲜有人进场交易,作为市场管理方如何看待?昨日上午,吉州区市场物业管理中心一位徐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此现状,他们也无奈。 据了解,竹笋巷菜市场面积约900平方米,于2009年兴建,2010年交付使用,整个市场投资约200万元。出于路段规划考虑而兴建的竹笋巷菜市场,在建成后,曾一度有20多户的固定摊贩入场经营。除此之外,还有附近一些菜农会挑菜来此贩卖。但这种“盛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改变。自去年夏天开始,一些摊贩陆续选择离开,竹笋巷菜市场从此被打入“冷宫”。“现在是每天早上9点钟以前,还有几个人会在里面卖菜,9点以后就全部会搬到马路边上去”,徐姓工作人员表示,菜市场摊位费是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相对而言,竹笋巷菜市场的收费“比较低”。至于为何出现鲜有人入场交易的现象,在其看来,可能是几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在竹笋巷菜市场经营的摊贩,大多要从别处买菜过来再转手卖给附近居民,这样一来,菜贩基本上已不是“二传手”而是“三传手”。在这种情况下,菜贩要从中赚取利润,不得已要相对提高菜价,这也是造成市民觉得“这里菜价比较贵”的一个原因。此外,附近的青石街菜市场规模相对更大、商品种类较丰富,价格也相对实惠些,相比之下,来这边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徐姓工作人员表示,这种现状,可能还需要等到相关的路段规划付诸实施以后才有可能改观。

记者手记: 从菜市场这支“正规军”搬离出来,到“马路市场”挤占一角,由这样的无奈产生的“不适感”,不止经营户有,作为消费者一方的市民也有。投资200万元,建设一个约900平方米的菜市场,这其中投入的人力之大、物力之多不必多说,更有一份“尴尬”蕴含其中。这么大的一个市场,该如何进行培养、盘活,让它真正发挥作用?这个问题,真的需要相关部门与单位,好好想一想。(首席记者贺晓梅、实习生戴璐)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