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鹏:用好经济杠杆,实现教师有序流动

03.04.2014  19:04

  在前不久的全国两会上,有关上大学及其背后的教育公平问题,成为教育部长被围追堵截时遭遇最多的问题,那句“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似乎也难“填平”起点处教育投入不均的鸿沟。(4月1日《中国青年报》)

  教育公平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贫困的农家子弟凭借自身的聪慧和努力还有可能挤过独木桥,考入重点大学的话。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重点大学的名额已经被那些超级中学瓜分的一干二净,要想考上211等重点大学,先要考上重点高中。

  但是,据笔者所知,目前县里的学生想考上市里重点中学的竞争激烈程度,并不亚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考,每个县里只有前几名才有资格或者免费或者掏钱进入市重点高中,但是,毫无例外的这些县里的尖子生也是来自县里的重点初中,以此类推,县里重点初中的生源来自县城的重点小学。一句话而言之,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偏远山区的农村孩子到城里读书“几乎不可能”,重点大学里来自那农村的孩子越来越来少,所谓的农村孩子也不过是家在县城的。这种教育的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长此以往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使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受教育水平基本一致,实现教育基础公平,让寒门学子获得均等的教育资源,是摆在当前一大难题。对此,国家开出了“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的药方,在笔者看来,从结果上管控,反而会导致新的教育不公,治疗贫困地区的“教育不公”应从起跑线上入手。

  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老师也不例外,很少有人愿意抛弃城市的繁华,到贫困地区去任教。城里的好处多多,不说工资待遇,不说单位的福利,不说农村的拖欠工资、生活环境恶劣,单说业余搞个有偿家教,那收入就让农村教师眼热的不得了,农村学生的家里穷,搞家教都是免费,在城里的老师仅此一项就赚得钵满盆溢,无形中为农村老师向城市流动做了最好的宣传。

  怎样把好老师从城里“”到农村,关键还是在钱上,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用好经济利益这个杠杆。要通过增加农村任教补贴、交通补助等手段,大幅度提高农村老师的待遇,只有让城里的老师眼热农村老师的收入,才能把城里的好老师从城里引到乡下去,才能让农村考出去的孩子愿意回到村里任教,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教育局面,让农村的孩子不会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