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互联网+铜产业”发展专家言论

30.11.2015  10:48

  11月25日,中国(鹰潭)“互联网+铜产业”发展暨2015年铜交易大会在我市举行,会上江西理工大学校长杨斌,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育能等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就“互联网+铜产业”相关问题进行了精彩发言。专家的报告主题突出、观点鲜明,既有丰富的理论支撑,也有大量鲜活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前经济形势下“互联网+铜产业”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江西理工大学校长杨斌:

“互联网+铜产业”策略分析

  报告中,杨斌校长从“互联网+”的内涵、铜产业现状、“互联网+钢铁”的启示、“互联网+铜产业”实施策略、企业构建“互联网+”理念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其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商品、人和交易行为迁移到互联网上,实现“在线化”,“在线”形成“活的”数据,随时被调用和挖掘。

  需要从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经济、产业互联网化、组织模式等方面去理解“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精神,包括开放,即互联互通,实质就是拆墙、打通;平等,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等级化;协作,实现从“公司时代”到社会时代的转变,在优势领域集中资源突破,在非优势领域选择外部合作;共享,包括分享、免费、普惠,个人价值共享、价值组织内部共享、价值组织外部共享。

  互联网经济,从交易技术层面看长尾理论盛行,大量小众化需求带来个性化;从交易结构层面可以看出市场均衡理论,个体汇聚为整体;从交易绩效层面突出消费者主权论,消费主导。

  产业互联网化,实体经济的互联网化进程从时间上看由个性化营销向在线交易、社会化供应链、柔性化生产演变。

  组织模式,表现出组织结构的“云端化”与“网状化”趋势,组织过程的“自组织化”趋势,组织边界的“开放化”趋势,组织规模的“小微化”趋势,个体的“专家化”趋势,平台经济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现象、组织现象、经济现象。

  铜产业现状:大而不强、竞争激烈、价格下行、需求萎缩

  据USGS统计,世界铜储量估计为6.9亿吨,储量最大的国家是智利,其次是秘鲁和美国,中国储量占全球第六。

  中国是第一大精炼铜生产国,产量年增长率维持9.5%以上。据WBMS数据,2013年,全球精炼铜产量21391万吨,中国产量占全球32.0%;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2014年,中国精炼铜产量年增长率维持在9.5%以上,复合增长率达13.3%。

  中国是第一大精炼铜消费国。据WBMS数据,2013年全球精炼铜消费量2091万吨,中国消费981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47.0%。

  中国是第一大铜精矿进口国。据WBMS数据,2013年,全球铜精矿贸易总量640万吨(金属量),中国是第一大进口国,占全球29.6%。

  同时,铜产业面对着供大于求、电网投资额同比持续下降、家电行业铜需求量增长率基本为零、汽车行业延续下滑趋势、房地产持续低迷的现状。

  “互联网+铜产业”实施策略

  提高交易撮合、仓储物流、金融服务、支付结算、大数据中心、风险管理、开放生态、智能制造、协同创新、智力支撑十大能力。

  交易撮合:针对铜产业电商平台建设不足问题,通过流量导入、标的合理、机制完善、履约保障等策略解决,线上线下双管齐下,贴近产业用户需求,规避政策风险,帮助客户降低违约风险。

  仓储物流:针对铜产业物流成本高问题,通过构建采购、物流安排、分销、仓储、加工的完整体系,统筹国内、国外多品种资源,有效服务生产、制造、流通过程。

  金融服务:针对铜产业融资渠道不多的问题,可通过自由资金授信、应收账款保理、融资租赁、黄金租赁、自建P2P平台、银行/其他资金直接授信等运作模式解决。

  支付结算: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实现包括投资、征信、融资、支付结算等。

  大数据中心:构建大数据系统,实现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高度融合,逐步形成数据价值链。

  风险管理:贸易平台在交易服务和仓储物流融资服务上都存在风险,要对交易撮合、市场价格、债权、信用等风险进行管理。

  开放生态:传统大宗商品贸易只需供给方、贸易商、需求方之间封闭的生态,而大宗商品电商O2O要求多方合作共赢开放式生态体系。

  智能制造:通过高效的生产控制,不断更新的生产信息,实现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有效衔接。

  协同创新:坚持市场主导,通过项目牵引,政府引导来实现资金保障,依托人才支撑,进行产业培育,真正实现协同创新。

  智力支援:建立专有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育能:

“互联网+铜产业”及其基本运营模式浅析

  吴育能副总经理结合自身多年在铜企工作的经历,从“互联网+铜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问题和机遇,揭示“互联网+铜产业”贸易交易阶段的基本运营模式。

  新常态下铜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生产过剩风险加剧。过去一段时间,在铜需求快速增长、铜价快速上涨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全球铜矿山领域投资大幅增加,产业规模快速扩张。2013年,产能集中释放,全球铜矿山首次出现产能过剩,而未来几年随着新增产能的继续释放,全球铜市产能过剩状况将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

  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增长。原辅材料价格、人工成本、财务费用不断上升,我国铜产业过去具有的低人工成本等比较优势已不复存在,而近年来铜产业面临环保整治压力,环保投入更是在持续增加。

  交易流通周期链条过长。传统铜产品贸易产业链中存在多级分销体系,从铜冶炼厂到贸易商、代理商到终端企业,交易流通链条过于冗长,效率较为低下,影响了整个铜产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经营风险居高不下。当前大宗商品市场低迷、需求不旺,同时大宗商品及铜产业交易领域的规范和监管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银行为控风险收紧融资信贷,致使铜产业下游客户融资困难、流动性紧张、贷款回笼不畅、三角债问题凸显。

  “互联网+”给铜产业带来的机遇

  市场空间将显著扩大。互联网将在整个有色金属行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并带来千亿级市场空间,铜的需求增长将重新获得动力支撑。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经历信息化、贸易交易阶段后,“互联网+铜产业”的最终形态将表现为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四流一体”的“生态电商”,届时铜产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环节都将互联网化,短流程、低成本、高效率。

  产业资源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企业的边界将被打破,在不同企业中合理分配,协同生产,行业结构、产能规模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重组调整后将更加趋于合理。

  “互联网+铜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重塑贸易交易模式,极大释放提升市场效率。“互联网+铜产业”深度融合将有效消除铜产品产业链中的信息不对称环节,铜生产商与铜终端消费者直接交易,大幅压缩存货周期天数,降低财务成本,真正做到让利于下游企业和终端用户。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有效防范交易贸易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下铜产品的贸易交易,可以采用第三方“支付宝”支付模式,电商平台、交易会员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分工协同,融资渠道更加方便,交易更加安全高效,大幅降低交易参与者的信用风险。

  创新现货交易模式,逐步主导国内铜产品定价权。“互联网+铜”实现将铜产品终端消费者、生产者和经营者直接对接,有助于形成忠实反映市场需求的合理价格。随着铜产品交易品种及交易量的不断增加,未来国内铜产品的定价权将有望逐步从国外转向国内。

  “互联网+铜产业”贸易交易阶段的基本运营模式

  “互联网+铜产业”融合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信息化阶段、融合贸易阶段、生态电商阶段。“互联网+铜产业”融合发展的起步时间较钢铁、粮食等其他大宗商品更晚,尽管目前业态已初见端倪,但仍然处于相对早期的信息化和贸易交易阶段。从“互联网+大宗商品”发展历程以及“互联网+铜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互联网+铜产业”贸易交易阶段主要有信息交流平台模式和电子交易平台模式。

  信息交流平台模式是以信息服务为切入点,以收取会员费和广告费为主要盈利模式的门户网站型电子商务。电子交易平台模式是以交易服务为切入点,以收取交易佣金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交易型电子商务,习惯统称为电子交易市场。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特聘主讲教授翟万宝:

“互联网+”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翟万宝教授以大量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切入,逐条分析了互联网思维对于商业模式的影响,并指出“互联网+铜产业”的发展趋势。

  什么是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是以盈利为核心,有一定逻辑的,一套资源整合的运转体系,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就要以人才流、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等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体系控制、模式动力、资源支撑来实现目标。

  互联网思维影响“商业模式”发展

  互联网并不是虚的,其对实体经济起到的作用是革命性的、颠覆性的,必须改变观念。

  互联网思维具有如下特点:传播广域无界、跨时空;迅捷、精准、反馈;人脉网络扁平化、全社会化;以用户为中心;专注极致体验;快速迭代、微创新;免费;流量与平台;大数据粘性、数据驱动运营;开放/协作/分享;跨界+O2O。这些特点推动着商业模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铜产业”的发展趋势

  参与主体必须碎片化,分散化,甚至是“分子”化,解决铜交易过程参与者少的问题;必须是全产业链参与整合、互动、协作;参与主体与平台之间必须有粘性;平台必须是数据驱动运营;必须线上线下结合;必须跨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