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黄金还要珍贵的国宝”:中央秘密档案历险记

04.07.2014  18:14

  核心提示: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十分重视中央文库的保管工作,1931年他请瞿秋白写了《文件处置办法》,对中央文件进行规范管理。其后,这批“比黄金还要珍贵的国宝”,被移藏于中央档案馆,成为编写中共早起党史的重要资料。

  1927年,中共中央秘书处成立文件保管处,这是中央文库的前身。1930年,文件保管处改称中央秘密文件库,简称中央文库。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十分重视中央文库的保管工作,1931年他请瞿秋白写了《文件处置办法》,对中央文件进行规范管理。其后,这批“比黄金还要珍贵的国宝”,通过一批忠诚的地下党员将近二十年“接力”式的整理保管,得以安然保存,创造档案史上的奇迹。

  陈为人积劳成疾病逝于中央文库

  陈为人,湖南人,曾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1932年他受党的委托,负责管理中央文库。他在接受这项任务时说,假若文库出了问题,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他决心与文件共存亡,誓死保卫文库。他与爱人韩慧英、妻妹韩慧如,组成一个“家庭”,共同承担管理中央文库的工作。1933年中央离开上海后,他们与组织失去联系,经济来源断绝,生活异常艰辛。有时一天只吃两顿稀粥,孩子饿得大哭。由于缺乏营养,陈为人肺病复发,贫困交加,无钱医治。但他始终坚守岗位,细心保管文件,以防受潮和损失。他剪去文件四周的空白边沿,以便文件的保存和转移。

  1935年2月,韩慧英外出送文件时被捕。得知这一消息后,陈为人立即设法将文库移转出去,并以高价租下小沙渡路合兴坊(今西康路560弄)15号的两层楼房。这里是陈为人最后的住址,也是1935年至1936年中央文库的旧址。1936年下半年,几经曲折,他与在党的情报系统工作的徐强接上联系,移交全部中央文件,完成自己的任务,。但他自己却因积劳成疾,1937年3月病逝于中央文库。时年仅38岁。

  陈来生对中央文库的接收与保管

  自从徐强接手中央文库后,保管文件的任务,一直由上海党组织的情报系统负责。先后有李云、刘少文、刘钊、老缪(缪尚清)、吴成方、陈来生等参与保管。他们都不辞劳苦,冒着危险,保卫中央文件的安全。1942年6月,中央将保管文库的任务交给23岁的陈来生。

  陈来生,1919年生于上海,1938年入党。他政治觉悟高,机智灵活,是一名杰出的地下工作者。按照中央文库管理的不成文规定,谁负责管理中央文库,谁就负责选择新的库址,并转移文件。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中,陈来生发动全家,安全地将这些中央文件运至公共租界新闸路赓庆里的一个阁楼中,将档案藏在新做的夹壁墙内。为了掩护并贴补家用,他在弄堂口摆了个炒货摊子。不久,党组织注意到,这儿闲杂人员太多,很不安全。于是,陈来生开始新的迁移。他在成都北路972弄3号租房开了一家“向荣面坊”,做面粉、切面生意。店里搭间阁楼,档案被沿墙堆到顶棚,再在外面钉一层木板,木板上再糊上报纸,成为一堵不被人注意的夹壁墙。后来他还将文件,转移到新闸路一家大饼店灶披间里,也在房间的一端用木板做了夹墙,夹墙内堆放文件。内战期间,国民党特务大肆捕杀共产党员。陈来生知道自己随时有生命危险。他曾和家人打过招呼,“一旦我牺牲,解放以后,你们要找解放军进城部队最高指挥员,当着他的面打开宝库,不见不打开。”在他长达7年的悉心保存下,所幸全部文件安然无恙,出色地完成了党的重托。

  没有半点损伤的中央档案被完整移交至中央档案馆

  1949年5月上海刚解放,陈来生的上级领导陈惠瑛,就向市委第二书记刘晓汇报了中央文库的情况。这批保存1922年到1934年的中央文件终于得见天日。9月4日,陈来生经过数月清点,将16箱、104包文件打捆,亲自雇车送至上海市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清点了全部文件,并开具接收证明信,证明所有文件资料“未受到霉烂、虫蛀、鼠咬等半点损伤”。9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以《大批历史文件妥送中央》为题给华东局发来电报中,要求“对保存文件有功的人员,请你处先予以奖励”。稿件由杨尚昆起草,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签阅,周恩来签发。10月4日,上海市委给陈来生发布嘉奖令。嘉奖令表彰陈来生及家人完成“保存中央历史文件的光荣任务”,并号召全党同志学习陈来生这种“对党忠实、高度负责”的精神。其后,这批“比黄金还要珍贵的国宝”,被移藏于中央档案馆,成为编写中共早起党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