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书院小记

20.12.2013  13:37

  □ 陈垚

  这里曾是湘赣边界客家子弟的最高学府。五虎岭南麓,龙江河畔这所建于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的龙江书院,内有文星阁、明道堂、积功祠、启秀斋等九厅十八井——湘赣边界的客籍学子就在这里开始了心智的启蒙;原址的东南和西北隅分别还有书院的守院所和经理局——书院经营管理人员及勤杂工的住所。另建有半月形泮池和石拱桥等小品。

  办学者用心良苦,称此石拱桥为状元桥。

  无论是书院坐落的地域,还是其整体功能布局,抑或是此二者相融合而成的那种厚重、典雅、古朴氛围,这里都足以成为一处治学修身养性、传道授业解惑的世外桃源。

  翻翻这座书院的历史就可以知道,这在当时湘赣边界算是气势恢宏的建筑,竟是众多开明的客家乡绅捐资兴建。他们卧薪尝胆、竭力创办书院的初衷,除了开启民智,有无更为深远的宏愿已无据可考。也许是因为山乡太偏僻、薪水太微薄,难以聘请到名师圣贤,令乡绅们沮丧的是,书院开办经年仍无一人走出状元桥。

  这些客籍先辈始料不及的是——1927年11月,来到此地已有月余的湖南人毛泽东——也许是在一个寒风猎猎的日子里,踏进了龙江书院,根据他的指示,在书院的正厅明道堂开办了第一期军官教导队。一百多名衣衫破旧的新式军人在这里做了三个月的学生。他们不但学军事学政治,还外出真刀真枪打胜仗。

  他们在课堂上如饥似渴不耻下问,在战斗中无所畏惧远征疆场。这一期学生中成为共和国将军的竟达半数之多。

  次年4月28日,两支打不烂拖不垮、越战越勇、为劳苦大众打江山的红色劲旅在砻市会师之后,他们的领导人——毛泽东和朱德登上了书院的文星阁,开始了他们首次攸关中国革命历史发展进程的会晤。

  半月形泮池上的状元桥,由此真正名正言顺;这幢青砖灰瓦、斗拱挑檐的古旧建筑,由此而千秋不倒。

  山苍如屏,江水似带,龙江书院就掩映在四季常青的深处。

  1928年4月28日,朱德与毛泽东在龙江书院门口首次会晤,随后,在院内的文星阁进行会谈,决定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及湘南农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称此为“井冈山会师”。

  登临文星阁,就会感觉到什么叫做八面来风。背依五虎岭,面临龙江水,即使吾辈尔曹,也当感慨系之,更何况这里发生的是两位历史巨人的握手!

  由此小门进入,可看到在文星阁楼道口,有左右两株桂花——也许是早年书院的书童所植,现在已是躯干壮美,浓荫蔽日,在历尽人世间风霜雨雪之后,它们越发枝繁叶茂了。

  秋收时节,那儿一定是满院丹桂飘香吧。那是一种颇有质感的芳香。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