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传统复兴 “最热闹”的端午来了

06.06.2016  12:03

万年老艺人广招门徒传承造船手艺 两个月接40多个订单


 6月5日,南昌市新建区的锦江河上演龙舟赛


龙舟赛期间,岸边观者如潮

 


传统龙舟制作。

 

      6月5日,万年县梓埠镇的河道上,身穿清一色劲装的龙舟赛手们个个精神抖擞,随着鼓点响起,整齐划动船桨,转眼就飞驰到千米之外。岸边不少围观群众在加油鼓劲。


      事实上,早在一周前,沿河群众就按捺不住,龙舟竞渡的场景就在赣东北的乐安河、饶河、昌江等河面上频频上演。濒临失传的龙舟制作工艺,也因龙舟赛越来越受欢迎开始“复活”。


  龙舟制作手艺曾面临失传


      少数老艺人坚守


      一周前,在乐安河乐平市镇桥镇、接渡镇段,20多条龙舟下了水,往日平静的江河热闹起来。虽然只是新龙舟试水,但竞渡的鼓点声和赛手们吆喝声此起彼伏,吸引了很多人观看。村民说,今年龙舟下水比往年早了十几天,龙舟也比往年多。


      “今年端午节,乐安河上应该是近年来最热闹的一年!”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很多在外务工经商的村民,约10天前就请假回家,在河面上过把划龙舟的瘾。


      当天中午,在梓埠镇龙舟生产基地,今年41岁的船匠张运能和同伴们为一条刚刚造好的龙舟刷上油漆。从3月初开始,张师傅便为纷至沓来的订单忙得不可开交。


      “两个多月来,我共接到了40多个订单,我的团队20余人,尽管加班加点,还是完不成任务,目前只交付了26条龙舟。”张运能说。


      船厂外表简陋,还未进厂,新龙舟的油漆味扑面而来。见记者过来,张运能利索地站起来,一双黝黑的大手伸过来握住记者的手,粗糙、厚实而有力。


      “做龙舟要用好手力、腿力和腰力,既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张运能说,从祖父那辈开始,张家便从事龙舟制作手艺。作为造龙舟的“传人”,他15岁就学会了造船。制作一条龙舟需要几十道工序,从最初的选材下料、定墨、安龙骨再到上漆都有讲究,马虎不得,大多数环节全凭手工制作,只有打磨船身时才用电动打磨机。


      当地县志介绍,早在1000多年前,乐安河就盛行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但前些年,沿河村庄的年轻人外出求学或务工,当地龙舟制造业急速萎缩,船匠们纷纷另谋出路。


      虽说乐安河沿岸村庄制作龙舟的生意并不景气,龙舟制作工艺面临失传,但张运能祖孙三代却守着这门手艺,继续为有需要的村庄打造龙舟。


      据介绍,制作一条龙舟很复杂,几个人要一个多月才能完成,利润也不多,加上订单少,年轻人不愿入行,以前鄱阳县、乐平市、余江县等地几乎看不到制作龙舟的艺人。


   一艘龙舟售价1.2万元


      订单纷至沓来


      在赣东北一带,赛龙舟的历史延续了数百年,传统龙舟依然保留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龙舟从建造、下水到参加竞赛,都要举行仪式,庄重而考究。试水之后,水路近的可把龙舟划回村中,现多数买家来自鄱阳、乐平、余江和万年等地,龙舟大多由陆路运输。


      张运能说,制作龙舟工艺复杂,而有一道传统环节,任时代变迁,唯独不会更改,那便是龙舟下水仪式。龙舟下水前,张运能会准备好苹果、肉,点上香烛,祭祀一番。当天,买龙舟的村派来村民,隆重接船,他们把标有村名的龙牌插上龙头。张运能父子为龙舟装上龙头龙尾,割破公鸡鸡冠,用公鸡血为龙头点睛。此时鞭炮声响起,众人抬起龙舟,阵阵吆喝声中,新龙舟落水了。


      如今,村民的生活富裕了,住在河畔的村民们纷纷用传统的赛龙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龙舟竞渡,这个曾兴旺的群众性活动在端午节期间越来越盛行,老艺人重操旧业,广收徒弟,传承龙舟制作技艺。


      两年前,张运能就招收了十多名有文化的徒弟。“他们文化程度高,很多都读过大专,知识面很广,对于制作工艺的传承和改进,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张师傅说,他和父辈们并没有专门去拜师学艺,而是参考当时的龙舟样式,自己揣摩探索制造龙舟,龙舟的制造手艺都是跟师傅学的,所有的程序和工艺全凭脑记,没有图纸。


      目前在万年梓埠镇,从事龙舟作坊的艺人越来越多,成员达200余人,有5个专门制作团队。在当地的路旁、村口、大街、巷道,都竖立着龙舟制作的广告牌。今年在该镇,已经卖出了200多条龙舟。


      “不仅救活了仅存的几家龙舟制造作坊,古老的龙舟制作技术也得到了传承。”张运能说,生产一条龙舟可卖出1.2万元,相比去年,少了3000元。虽然利润少了一些,但越来越多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龙舟制作的传承,让他很有成就感。

 

  编辑:严丹